“內卷”壓得人喘不過氣,“躺平”又心有不甘。在這兩者交替刷屏的當下,夾縫中的大學生們,心理困境正以更尖銳的姿態刺入現實:小組作業壓力下崩潰痛哭的身影,社交平臺上“永遠融不進集體”的孤獨吶喊,各大高校心理困擾數據統計結果的觸目驚心......當傳統心理輔導的“藥效”漸顯局限,一束新的光穿透迷霧——積極心理學,正悄然為高校育人推開一扇窗。這不僅是方法的革新,更是一場關于生命韌性與成長本質的深度對話。
午夜急救室:一場用“優勢”重燃生命的對話
深秋的午夜,寒意刺骨。校園里梧桐樹的枯葉在路燈下搖曳著陰影,更添幾分蕭瑟。輔導員王老師剛結束一天的工作,疲憊地輕輕合上電腦。突然,刺耳的手機鈴聲撕裂了夜的寂靜——是班長帶著哭腔的嘶喊:“王老師!快!小雨在宿舍割腕了!流了好多血!”
王老師的心臟瞬間揪緊,抓起外套就沖向小雨的宿舍樓,救護車的藍光已經劃破夜空,現場一片混亂與恐慌。在校醫室臨時處置點,小雨仿若一只受傷的小獸,蜷縮在冰冷的病床上,單薄的身體微微發抖。紗布緊緊纏繞著她纖細的手腕,刺眼的鮮紅色正一點點從邊緣滲出,暈染開來。她的眼神令人揪心——空洞、麻木,仿佛一片望不到邊際的絕望荒漠,任何光亮都無法穿透。
病床邊,王老師拼湊起小雨的故事碎片.....這個來自貧窮單親家庭的女孩,從小背負著母親沉重的期望,學習成了她證明自我價值的唯一戰場。進入大學,好似進入了一個小社會,激烈的學業競爭、復雜的人際關系,都像無形的巨石壓得她喘不過氣,長期的孤立無援和挫敗感,在她心中深深埋下“習得性無助”的種子,陷入了“無論我多努力,結局都一樣糟糕”的思維定式。她感覺不到任何支持,看不到任何出路,生命的活力仿佛被徹底抽干。
面對這令人窒息的絕望,傳統簡單的安慰顯得蒼白無力。王老師沒有放棄,她深信:“人不是問題的集合體,而是資源的寶庫。” 每個靈魂深處,都蘊藏著強大的復原力——“心理韌性”。它如同蟄伏的火種,等待被重新點燃;如同被壓彎的彈簧,積蓄著反彈的能量;如同穿透厚重陰霾的一線光源,指引未來的方向。
王老師為小雨精心設計了積極干預方案——“優勢發現之旅”。她不再聚焦于小雨的“問題”和“缺陷”,而是帶著溫暖的探照燈,開始挖掘那些被痛苦塵埃掩埋的生命閃光點。首先,建立安全信任的聯結。作為一個耐心的傾聽者和陪伴者,王老師每周對小雨進行兩次的深度訪談。初期的小雨沉默寡言,眼神躲閃,王老師不急不躁,只是真誠地陪伴,用穩定和接納創造安全的心理空間。其次,喚醒塵封的優勢記憶。“小雨,我記得班長提過,你中學時組織班會很有想法?”“你小時候是不是特別喜歡畫畫?能跟我聊聊嗎?”王老師用溫和的問題,引導小雨回溯生命中被忽視的“高光時刻”,起初小雨只是木訥地點頭,但提到童年自學畫畫、信手涂鴉、用畫筆描繪心中世界的回憶時,王老師敏銳地捕捉到她眼中極其微弱卻閃著光芒的一絲神采。最后,連接優勢與當下力量。王老師將小雨的回憶與當下連接起來,“如今被束縛住的靈魂,是不是因為你早已忘記身體里其實一直住著一個如此有力量的自己?你對繪畫的熱愛的創造力,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她鼓勵小雨重新拿起畫筆,哪怕只是隨意涂鴉,讓表達成為一種情緒的出口和自我對話的橋梁。
改變并非一蹴而就,但微小的火種一旦被點燃,就有燎原的可能。王老師陪伴著小雨,從最簡單的線條開始,到嘗試表達內心掙扎與渴望的整幅作品,繪畫成了小雨情緒的容器和重塑自我的工具。她開始嘗試用畫筆描繪內心的風暴,也描繪風暴間隙透進來的那束光。
三個月后,校園藝術節的展覽廳里有一幅名為《破繭》的油畫。畫面中央,一道深邃的裂縫貫穿背景,象征著痛苦與創傷,然而,裂縫中并非黑暗,一只色彩斑斕、姿態昂揚的蝴蝶正奮力振翅而出,翅膀上細膩的紋路仿佛流淌著光。這幅作品,以其震撼的生命力和深刻的隱喻,一舉奪得一等獎。
當小雨站上領獎臺,聚光燈打在她身上的那一刻,王老師清晰地看到她眼中不再是荒漠,而是閃爍著久違的、屬于她自己的光芒,那光芒里有羞澀,更有一種破土而出的堅定和力量。她再也不是校醫室那個絕望午夜病床上的小雨,手臂上的傷痕或許還在,但此刻,它更像一個蛻變的勛章。
這個案例深深烙印在每位參與者的心中:真正的心理療愈,遠非簡單的危機干預或情緒“止痛”。它是一場深刻的生命喚醒工程——幫助身處黑暗的個體,重新發現并連接上自身內在的力量與優勢,點燃那盞被遺忘的心燈,賦予他們破繭而出、擁抱光明的勇氣和能力。積極心理學,在此刻,不再是一個抽象的理論,而是照亮生命、重塑希望的真實力量。
生命影響生命:我們共建的“韌性成長共同體”
教育家懷特海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他們自我發展。”在積極心理學的星光照耀下,輔導員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拯救者”,而是與學生并肩前行的“成長伙伴”。用專業搭建“心靈鏡像”,照見真實的自我;用共情編織信任網絡,讓每個靈魂自由舒展;用系統思維構筑支持體系,化困境為蛻變契機。我們培育的,不僅是心智健康的個體,更是一個個彼此支持、韌性生長的生命共同體。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積極心理學為高校育人注入了溫暖而堅定的力量。它篤信:每個心靈都蘊藏自我修復的偉力,每個生命都值得被溫柔托舉。當“預防-干預-發展”的體系扎根,當“心靈鏡像”與“成長共同體”成為現實,我們終將見證:那些曾在成長迷霧中徘徊的身影,正帶著積極的心態與堅韌的品格,勇敢地破繭成光,奔赴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作者:王藝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