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職業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占比日趨加重,在職業教育的環境下,我們發現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亦逐步增多。無論是國際或國內,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從倫理學的視角理解其存在,可以幫助我們從社會文化的深層原因剖析問題產生的基本根源,也能為高校心理危機干預給予一定的思考。
關鍵詞: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道德、倫理學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出現層出不窮的心理問題,從北大弒母案到濟南服毒案,從藥家鑫事件到黃鑫事件,無論是傷害或被害,傷人或自戕,無不觸目驚心,發人深省。慘案的發生并非偶然,社會學者、心理學家、教育專家都從各個角度對相關案件進行了解讀和分析,成因基本包括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性因素和少數偶發因素,如果這些因素能夠被當事人所認識、提前理解并自我調適,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慘劇的發生。不幸的是,時光不能倒流,我們只能從血的教訓中再度審視心理健康問題;所幸的是,也許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哲學倫理學中討論問題產生和發展的根源和因素,從根本上思考改善或杜絕問題的出現。本文將通過引述一些哲學倫理學的討論,對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問題進行闡發,旨在以倫理學的視角,輔以心理學的探討,試圖對心理問題產生的最初輪廓進行描摹,以達到認識與防治典型心理問題的目的。
一、與倫理學相關的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問題現狀
2004年,教育部出臺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于不同年級的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給與了內容與方向。其中,對三年級的要求尤為醒目“幫助學生做好就業的心理準備,確立就業目標或繼續學習的發展方向;引導學生利用學習和各種實踐機會熟悉社會、體驗社會、體驗職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個性特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職業觀、創業觀,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樹立合作與競爭意識,增強迎接職業挑戰的信心,提高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應對壓力與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
中職與高職銜接與過渡階段,由于價值觀、倫理道德原因造成的心理問題相對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出生于00后的高職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缺乏艱苦奮斗精神,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丑惡社會現象影響,自我認知發生偏差。”其中,自我認知發生偏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個人主義與享樂主義。這種觀念的形成多與社會家庭因素有關,社會文化導向、家庭教育的不完整、隔代教育等都有可能為以上觀念的形成提供誘因。而一旦觀念形成,個體就會表現出愛慕虛榮、娛樂至死、嫉妒攀比、心胸狹隘、抗壓脆弱、自卑自戀、回避現實等問題,如不加以干預,則會由此引發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導致不可挽回的結果。
二、心理問題產生的倫理學原因
1. 道德滑坡
古今中外關于道德的經典論述多如繁星,從孔孟到陸王,從柏拉圖到康德,對于道德的討論眾說紛紜,今天我們依然要圍繞這個主題進行討論。道德感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危機的出現勢必會影響主體的價值取向,觀念錯位,動機和行為發生偏差。網絡時代帶給年輕一代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效率,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帶來了如同洋快餐一樣的消費觀,不僅是經濟方面的,更有精神上的,諸如跳梁小丑般嘩眾取寵的網紅們為了點擊率,不顧道德倫理底線,越過倫常之例屢見不鮮,更令人遺憾的是,利益至上、娛樂至死的觀念通過媒體的大肆傳播,已經將年輕人推向了物欲為上的危險邊緣。“在網絡直播盛行、“網紅思維”彌漫的年代里,一些關鍵性的公共職業,該如何守住底線、控住局面?對于這一問題,必須盡快給出答案才是。”
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提出四善端之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當下社會中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媒介應當深思,作為人最基本的要素,在今天的虛擬世界中愈發變得模糊。職業學校的學生與社會接觸頻繁,加上本身認知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物欲和利己主義的影響,造成因道德滑坡而產生的心理問題。
2. 道德狹隘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他對道德的形而上的討論今天看來并不過時,而他對道德的類型也做了分類:絕對的道德、名義的道德、假象的道德。其中后兩類道德可以理解為狹隘的道德,名義的道德包含了同情與殷勤,同情是弱化的道德,殷勤則是失去高尚的道德,可能淪為不義。假象的道德包含榮譽感和羞恥心,可理解為“面子”。職業學校的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中找到一些合理的解釋:不過后果的追星、不辨是非的娛樂、不顧實際的攀比、不守底線的消費,種種。這些行為的背后正是道德狹隘在作祟。職校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積累相對較弱,有些學生因家庭殘缺導致愛的缺失,為了達到內心平衡或找到發泄渠道,很容易受到極端現象的影響,并在很大程度上出現反復強化而成為心理依賴。以網貸為例,“這些學生與大學生相比,社會知識和閱歷更少,還款能力、承壓能力更弱。心智不成熟、身體發育足以支撐犯罪、青春期沖動不計后果”是這個年齡段犯罪的基本特征,也是網貸低齡化蔓延的可怕之處。”
3. 道德沖突
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觀點,個體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層結構,構成個體的道德依賴于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一層“前意識”,道德感來源于個體對社會規范和倫常的認識,用以規范自我的行為,以達到融合群體,實現社會功能的目的,而本我的欲望始終會與社會規范相沖突,壓抑的欲望會因自我的存在而產生抗爭的力量。如果自我的調和,即心理防御機制運用失當,則會產生心理問題,如不明原因的成癮、情緒波動、睡眠問題、焦慮抑郁等。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職校中的學生出現的品行問題,多是自我發展過程中受到創傷或阻抗,導致道德功能缺失或弱化,從而表現出超我發育不完善的現象。實際上,職校品行問題學生的良知多數健全,對道德的概念也完整,只是由于以往的創傷性經歷導致了某些心理防御功能失調,加上青春期易沖動,導致品行問題,因此,道德沖突也是心理問題的成因之一,篇幅有限,這里不再贅述。
4. 道德自省
職校的學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的一部分原因,還在于自我觀察和審視的能力較弱,對自身道德形象的認識不足,繼而導致道德感模糊,出現心理失衡的可能性較大。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人要“致良知”,首先要有“本心”,就是要看到真正的自我。遺憾的是,目前出現心理問題的職校學生中,并不能看到真實的自我,日常的手機、網絡等已耗盡了他們的心理能量,當網絡資源變得乏味、沉悶,他們的宣泄渠道也會宣告枯竭,壓抑與無助也接踵而至。道德層面的自我觀察能力對于職校的學生來說尤其重要,這種自省可以幫助他們正視自我、接納自我、悅納他人,快速的信息時代阻礙了這種自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信息的獲取,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世界蒙蔽了心靈自愈的雙眸。
5. 道德觀察
自我同一性理論認為,青少年時期需要有相宜社會角色的介入,作為一種符號或榜樣,助力主體對需要、情感、能力、目標、價值觀等特質整合為統一的人格框架。道德也屬于這一范疇,對于職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師長便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職校教師的言行舉止、道德觀念、倫理態度、價值判斷等直接影響學生的觀念,尤其是道德觀層面,如果教師的言行不一,道德淺薄,缺乏內涵,則直接影響現學生的價值觀,尤其是道德感不強的學生,會歸因教師的錯誤言行而變本加厲。
三、對于內涵建設的一點思考
倫理道德原因形成的心理問題表現可能多種多樣,但究其根源是心靈的偏差與精神力量的匱乏。對于職校教師來說,要覺悟職業教育與心靈培育同樣重要,職業技能可以通過實踐訓練強化習得,心靈培育則需要通過文化熏陶與人本關懷實現。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四個自信”,從“立德樹人”到“三全育人”,政策導向始終以意識、道德、文化、倫理為核心,目的就是要從“心”培養有助于國家和社會的人才,滋養心靈的養分靠的不僅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字面意思,還有其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熱愛生命情感,與自然和諧發展、與同類和睦進步的倫常依據,這更深一層的意義,需要教師對自身的內涵建設有目的的培養,在錘煉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提升道德倫理的思想意識。從倫理學的角度出發觀察、關注、關愛、關照職校學生,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成為有用之才,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王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