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留守兒,心系未來人

        來源:四川工商學院成都校區 作者:向江紅 發布時間:2021-10-28 22:29:55

        俗話說:人的健康一半是身體健康,一半是心理健康。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狀態。心理健康這個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當然也代表著它的反面---心理問題。

        在當今社會,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當然,存在心理問題的群體有很多,而我更注重談到的是針對于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從我自身而言,我從前也是留守兒童的一員,對留守兒童心理處境深有感觸,現如今步入大學,恰逢時機,希望通過這次征文活動,能夠展示給大家一些留守兒童的發展歷程以及心理健康問題。

        少年兒童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隨著社會發展產生的一個新型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現處我國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高速階段,國家脫貧攻堅決勝階段,雖取得種種優異成績,但依舊存在很多的留守兒童,這些都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他們相比于非留守兒童而言,他們也更需要大家的關心。

        什么是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指的是農村中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打工、工作超過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親戚、祖輩、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近幾年,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融入,開始在城市中打工賺錢。但是,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經濟、生活條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不能把子女帶在身邊,只能將其留在農村,托長輩或者同輩人照應孩子。據有關調查,我國目前留守兒童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而且這個數量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不會減少,甚至會進一步擴大。數量不斷擴大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在此條件下,逐步形成了“單親教育”、“寄養教育“或者”隔代教育“的偏差。當然,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形成、人際交往、價值觀以及情緒認知等方面也都存在一些問題和狀況。

        結合自身情況,我總結出如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第一,性格缺陷。現如今,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表現為自卑與內向。在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其它親戚代為撫養,所以,他們比較缺少父愛或者母愛,由于對孩子虧欠,父母對孩子疼愛過度而造成溺愛,他們也通常會為孩子將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實上,這樣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剝奪了,而且,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長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點趨向膽小、內向。另外,他們一般都有攀比心理,且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兒童相比,這些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第二,留守兒童的情緒與認知障礙。孩子和家長之間良好的溝通會有助于學生社會行為的發展,特別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而農村留守兒童多是缺少親子溝通的機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溝通以及父母關愛,很多留守兒童都會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往往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據有關調查顯示,不少留守兒童有焦慮傾向,有的留守兒童有被遺棄的感覺,有的留守兒童稱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些留守兒童往往不知道該和誰訴說困難和困惑。

        第三,留守兒童人際交往障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對學習的組織的集體活動都不是非常感興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學一同參加各項活動,明顯表現出不合群的現象。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孩子不喜歡和他人接觸,比較喜歡獨來獨往,而且他們的性格有些孤僻, 長此以往產生了交往障礙,嚴重的可能會有自閉的傾向。

        第四,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缺乏整合。相對城鎮而言,農村中小學條件較差,教育資源十分有限,教育經費不足、學校占地面積較小,且學生普遍住校,宿舍相對簡陋。因此教育資源難以滿足學生寄宿求學的需求,教師們與家長溝通的機會也較少。家庭教育的缺失、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不斷侵襲,以及大量充斥著的各媒體的不良的誘性信息,最終導致“留守兒童”的教育缺乏足夠的良性影響,出現了教育低效、甚至焦慮的現象。這對于那些需要得到關愛、幫助、引導的留守兒童來說,無疑來說是極為不利和極不公平的。這些因素間接導致“留守兒童”產生學習厭惡、網絡成癮、攻擊性強、孤獨感、無助感、無價值感、自我壓抑、自我封閉等心理問題。

        近年來,黨和政府一直以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也強調,要“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新時代,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何去何從?如何有效解決萬千留守兒童生理及心理健康是未來發展的問題。

        總之,“留守兒童”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特點,對其生活、學習和發展也有重要影響。“留守兒童”都處于身心變化較快、充滿活力和朝氣、富于好奇和想象、情感豐富而又脆弱的重要時期,其依賴性和獨立性、行動性和理智性,極易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因素的影響,他們的成長歷程迫切需要得到關愛、理解、尊重、引領和幫助,需要情感的寄托和依賴。他們需要的安全保障,需要得到及時的肯定和鼓勵,需要得到家長們、老師們和學校的認同,需要得到展示才華的舞臺,走向社會,造福社會,回饋國家。(向江紅

         

        責任編輯:劉華

        本網站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對網站內容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顧問團.

        四 川 法 制 網 ·法藝文化傳媒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源县| 桐柏县| 资溪县| 故城县| 平舆县| 兴和县| 临高县| 九龙城区| 东莞市| 高邑县| 灌南县| 松滋市| 田东县| 温宿县| 广宗县| 古交市| 沙田区| 柞水县| 城口县| 荆州市| 长岭县| 澎湖县| 鹤庆县| 武汉市| 鄂伦春自治旗| 清涧县| 泰安市| 涟水县| 巴马| 泌阳县| 大连市| 独山县| 桦甸市| 邵阳市| 泊头市| 巩义市| 五指山市| 贡山| 巴彦县| 卢氏县| 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