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抑郁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墜入了滿是臭氣的泥潭里,那種窒息而又冰冷的感覺,讓身體愈發沉重,周圍只有無邊的黑暗和死一般的寂靜。
我感到害怕,我想大聲呼救,卻突然意識到我的身邊沒有人,只有我……我想拼命掙扎,但是越掙扎,卻陷得越深,越來越強烈的窒息感,讓我的身體變得僵硬和遲鈍,甚至連動一動手指都很困難。我只能在漫長的痛苦中等待著奇跡的發生。沒有了下墜感后我睜開雙眼,但隨后發現那只不過是因為我停止了掙扎,我依舊被禁錮在這里。
我徹底絕望了。
時間開始變得很慢了,每一刻都只是重復著上一秒,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有奇跡發生,還有沒有可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如果一輩子都是這樣,那也只是受罪,還不如就放棄掙扎,結束這種煎熬。漸漸地,我不再期待能獲新生,只是不停尋找和制造各種機會讓自己停止呼吸,我所有的努力都不再是為了重返人間,而是如何讓自己葬身泥潭……”
我疑惑不解,隨后說道:“不要這么悲觀,這算不上什么病,開心點,興許是你想太多了。”
我看著你苦笑一聲,搖了搖頭,“沒人覺得我病了,你們只是覺得我想得太多了。”
你轉身離去,我便再也沒有見過你。
關于抑郁癥,似乎都很熟悉,因為,抑郁很流行啊。無論是主持人崔永元的那句“得抑郁癥的人基本都是天才”,還是張國榮遺書上觸目驚心的“Depression (抑郁)”,都讓我們捕捉到了抑郁的身影。
抑郁,如同一種流行趨勢,在我們身邊蔓延開來。
有的人會把抑郁癥當做隱疾,不敢去醫院看醫生,有的人會把抑郁癥當做時尚,賺取人們的同情與關懷,有的人會覺得抑郁癥很可怕,有的人則覺得這算什么呢,有的人動不動就說自己或他人有抑郁癥,有的人對抑郁癥患者敬而遠之……
或許,基于很多原因,我們對抑郁癥有些許多誤解,很多未成年人在媒體上頻繁看到明星爆出抑郁的消息,演藝圈也似乎成為了抑郁癥患者的集中營,惹得未成年人爭相抑郁,似乎不寫點頹廢喪氣的文案,不擺出一副多愁善感的模樣,不體驗一下抑郁的痛苦,就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跟不上節奏。
常常有人會因為一段時間比較低落的情緒狀態而感到擔憂,聽得最多的便是“我該不會是得抑郁癥了吧。”然而人的心緒起伏和情緒波動就好比月亮的陰晴圓缺,都是正常且自然的客觀規律,不會因為產生消極情緒就代表著你得了抑郁癥,這只是一種自然的抑郁情緒,當人們在面對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會產生低落沮喪甚至是崩潰的情緒,會覺得內心壓抑,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但感覺到抑郁情緒并非就一定患上了抑郁癥。
抑郁情緒像是人容易感冒一樣,會難受但很容易治好,但抑郁癥卻更像是刀子插入心臟,既痛苦又致命。我們應該分清抑郁情緒和抑郁癥。
而當抑郁情緒轉變成一種痛苦而又持久的情緒體驗狀態,無論對所遇到的任何事件都以同樣的態度對待的抑郁心境,是否就是患上抑郁癥了呢?也不是。
心境低落時,并沒有對自身,他人,家庭,社會造成負擔,也沒有因此妨礙正常的學習,工作,并非抑郁癥。
眾所周知,司馬遷被處以宮刑,這種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痛苦會一直伴隨他終身,可他卻能將悲痛轉化為力量,寫出了“史家之絕唱”的《史記》。而《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更是被當做抑郁癥患者的范本,雖然林妹妹憂郁,孤僻,敏感,多疑,但她在生活中仍會吟詩作對,與人來往。
很多未成年人在有抑郁情緒或抑郁心境的時候,喜歡在網上找免費的抑郁自評量表,使用非常方便,只需要測量出分值就能夠得出結果,但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不能以測量結果作為診斷依據,量表分數只能夠作為一項參考指標,而不是絕對的標準。更何況自評量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主觀的影響的,如果我們帶著“我抑郁了”這種想法去做,那么我們的判斷同樣是傾向于我們的預期的。
每個不曾經歷過抑郁的人,都無法真正體會到那種撕裂和絕望,但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的病癥,都需要愛的滋養。而你曾經的話語,對于我這樣沒有過抑郁經歷的人,很難憑空想象和領會一個記憶中不存在的感覺,但我現在卻明白了,抑郁癥不僅給個人帶來痛苦感受和不良影響,還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心理壓力、經濟負擔,甚至影響社會安定。
曾經,我認為你的抑郁癥“算不得什么病”,“是不是想太多了”,你已經耗盡了全部力氣去抵擋那個黑暗的深淵,而我的冷漠和回避已經把你推入更深的谷底。
如果,當初我能夠鼓勵你去及早就醫診治,積極配合治療……
如果,當初我能為你提供一個溫暖友善的環境,給予你理解和支持……
如果,當初我能對你說一句:“別害怕,讓我抱抱你吧!”……
如果,當初我能……
(鄭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