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的一個家長,還時常與我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學生,他的寶貝兒子。
現在這個孩子已經輟學在家。這個家長每每談及他的兒子,不說老淚縱橫,但已是幾度哽咽,透骨酸心。
他現在在我面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是時光倒流,我絕不會像之前那樣教育我的兒子,我也相信我的兒子絕不會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但是時光不會倒流,對于他來說,留下的只能是遺憾和一地雞毛。
他在企業轉型的時候,回歸家庭當上了家庭婦男的角色。本想把教育孩子作為自己今后的職業,沒想到這職業從事起來困難重重,關鍵是還很失敗。
他說,這一路走來,心太累,本想可以得到生活的完美,換來的卻是無盡的傷悲……
他這樣一說,他和兒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又浮現在我眼前。
一天早上,我在上早自習,接到他的電話:“周老師,今天給孩子請一天假。”可能是多年當班主任的原因,我突口而出:“咋?孩子生病了?”“沒有。他昨天的作業沒有完成,今天早上上學還想穿我昨天給他買的新衣服,我就不給他穿。孩子說不給他穿,他就不上學。不上就不上……”聽了家長的話,我第一反應就是:還真是一家人。說話、做事如復制、粘貼。
我問家長:“穿新衣服和做作業是一碼事嗎?”
他若有所思地說:“兩碼事。”
“兩碼事,為什么要混為一談呢?”
家長沉思片刻,好像明白了我的意思:“好的,我馬上讓他到學校來。”
還有一次,家長在路上碰到我,不好意思又忿忿不平地說:“周老師,今天把我氣慘了,他龜兒子居然罵我是老雜種。”
“哪噶哦?”
“哪噶!就是我屋頭的x x x噻。”
“他這樣說你啊?!肯定心里難受哈。如果我的孩子這樣說我,我也會很傷心的。會不會孩子壓根兒就不知道雜種是啥意思?”
“他知道的。他說雜種好啊,優良品種……”
“是不是之前聽誰說過雜種這個詞哦?”
家長沉默了一會兒,礙口識羞地說:“之前他不聽話,我罵過他小雜種。”
這還真是應驗了那句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位家長和孩子相處過程中的類似案例不勝枚舉。
我們很多父母,在孩子和自己的問題上,永遠都是雙標:嚴于律孩子,寬以待自己。要求孩子這樣,他自己卻那樣。
自己不學習,一回家就拿起手機刷短視頻、看抖音、打游戲、三朋四友邀約喝酒、打牌……卻要求孩子看書、寫作業……一旦看到孩子沒有學習,心里就不舒坦。當孩子質疑家長:“你下班都可以休息,我為什么不可以休息?”
聽到孩子這么一說,家長要么冠冕堂皇地說:“我讀書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我掙錢供你讀書的時候了。”家長不讀書,不學習,貌似還有正當的理由。還有的家長要么會強詞奪理地說:“我供你、養你那么辛苦,下班后是該休息、娛樂噻,你還管起我來了,你翅膀變硬了,不服人管了……”看到家長氣勢洶洶、咄咄逼人的樣子,孩子只得選擇閉嘴。長此下去,孩子就會慢慢心門緊閉,嚴重的還會造成社會交往障礙,甚至抑郁等心理疾患。
前不久,我接手了一個個案,來訪者因為不和爸爸媽媽說話,不愿意和同學交往、交流,在家長的強迫下來咨詢。來訪者主訴:他已經讀高中了,還經常無緣無故被媽媽破口大罵,被爸爸暴打。有一次爸爸居然拿錘子砸他。爸爸還在他們的班級群里對其他家長說:不讓他們家的孩子跟我一起耍,說是帶壞了我……他在講述這一切的時候,是惜字如金的,是眼含淚水的。盡管那淚水在眼眶打轉,但硬是沒有滴下一滴。
現在孩子上學放學獨來獨往,一回家就躲進自己的房間,整天都愁眉苦臉的。家長這時才意識到孩子的問題,于是強行要求孩子進行心理干預。
像這樣的孩子,這樣的家庭現在還不少。
孩子沒有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心理問題不嚴重的時候,我們一部分家長是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的,他們看不到孩子的內在需求,看不到孩子的心痛,更別說尊重孩子了。他們只要情緒(負面情緒)一上頭,就無所顧忌了,能顧及到的就是怎樣恣意宣泄自己的情緒。哪怕宣泄之后覺得誤傷了孩子,也不會給孩子道一個歉,給孩子一個說理的地方。因為在他們看來,家長的權威是不允許這樣做的,那是很丟臉的一件事。當然到頭來,受傷害的就只能是孩子了。
這樣的家庭,親子關系當然不和諧,孩子不和你說話當然也在情理之中。
但我們的家長意識不到這些。他們還指責孩子沒有感恩之心,沒有看到爸爸媽媽的辛苦付出,沒有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他們還一味在孩子面前數落:我這樣辛苦工作是為誰?還不是為你!我真是白養了你這么多年,你這白眼狼……
殊不知,家長說得越多,把孩子推得越遠,孩子的心門關得越緊。
要想孩子為你打開心門,那就請我們的家長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放下你那高高在上的家長架子,停止你那無休無止的說教,和孩子平等對話,平等相處,尊重孩子,接納孩子,不只是要接納你心中的所謂的“好孩子”,更要無條件接納在你心中“一無是處”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很多家長難以把握好那個度:要么溺愛,要么冷漠,要么粗暴,要么簡單,要么失望……這些都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健康發展。
因為溺愛是把軟刀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刺傷孩子;冷漠、粗暴是條硬鞭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抽傷孩子;失望是跟軟鞭子,會在無形中擊垮孩子。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對他們的情緒要給予及時的、正向的回應。要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他們追逐自己的夢想,并協同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說教,更不是強權下的打壓,家長更多的時候應該扮演的是“朋友”、“參謀”“協助者”的角色。
只有家長真正擺正自己的位置,孩子才能與你貌合神更合,孩子的心門才隨時為你敞開。
教育何易?唯有身體力行,感同身受。
父母的言行永遠是孩子成長的航標;家人的理解、關愛永遠是孩子成長的溫床;家庭的溫馨、和諧永遠是孩子成長的動力。
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好“參謀”;理解孩子的行為,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好“伙伴”;愛護孩子的身心,做孩子成長路上的貼身“護理”。
重視孩子的細微要求,給孩子一雙會編織的翅膀;珍視孩子的點滴進步,給孩子一個堅持不懈的理由。
涓涓細流匯滄海,家教溫馨勵未來。
家長朋友們,孩子的成長之路不能沒有你的陪伴,更不能少了你的用心。讓我們攜起手來,助力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