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進法剛剛頒布的時候。有人覺得,家庭教育這么復雜嗎?教孩子還需要學習?也有人覺得終于等到了,該讓有的家長學學怎么做父母了,怎么教孩子了。不得不承認,絕大多數的父母都認為現在教孩子太難了,話不能說得太重,批評要注意方式方法,更不要說打罵了。孩子稍微情緒有點問題,家長就會高度緊張,擔心孩子抑郁。時不時發生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更讓家長們膽戰心驚。作為一個兩個孩子的媽媽,我深刻體會如今教養孩子的不容易;同時也發現原來我的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孩子了。
我出生在80年代的農村,家里就我和妹妹兩個孩子,父母是地道的農民。農村的生活既簡單也忙碌,父母總是早早的起床,家里養有雞鴨兔豬,還養著蠶,各種投喂后才抓緊時間做早飯,早飯后就要下地了,地里的農活一年四季都有。那個時候,農村的作息很少按照時間,大多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也是遵循著餓了就做,“農村飯,二點半,”大概就是這么來的,忙碌過后的午飯基本就在兩點左右了。小孩子不會擔心餓著,地里的嫩黃瓜,山上的野果子,會讓我們填飽肚子。那個年代,父母不會擔心我們吃不下飯,因為每天我們會消耗大量的能量,我們的娛樂方式太多了,草坪里打滾,河溝里抓螃蟹,爬樹,抓蜻蜓,山上山下都是我們的腳印,這么大的活動量,會讓我們吃得香,睡得好。當然,農村的孩子早早的就開始幫著家里做些簡單的農活,記憶里,我一般都是撿柴禾,割豬草,放牛,摘桑葉,喂蠶。稍微大點就可以做飯了,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香噴噴的豬油炒飯,是我經常做給妹妹的上學早餐,直到現在妹妹也覺得我做的炒飯特別香,大概是童年美好的味道。父母忙著農活,一般都是我帶著妹妹,當然免不了欺負她,然后吵架打架,然后兩個人一起挨打,但是媽媽說的最多的就是你是姐姐,讓著妹妹,大概是骨子里的逆反心,媽媽越這么說,我越想欺負她。所以小時候我挨打是很多的,木棍,梳子,竹竿都是我“挨揍”的工具,記憶猶新的當屬父親的腳,一腳踹了我,那個感覺就像起飛了。我記得有個鄰居姐姐犯錯,被她媽媽罰跪了一晚上,第二天照樣和我們一起玩。似乎我們都沒覺得這是件多大不了的事情。每個新學期,家長還會給老師送教鞭,叮囑老師,不聽話就打,所以老師打孩子也并沒有什么不妥。做錯事情就要挨打,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我們照樣開心的上學,快樂的玩耍。調皮搗蛋的孩子,受傷是在所難免,有一次我玩鐮刀,把手腕割破了,奶奶趕緊在老房子里找來一塊白白的裹著蜘蛛的小網,把蜘蛛捏死后就給我貼在傷口,說是止血,當然也沒止住,因為血管破了,還是去醫院縫了幾針,雖然受了傷,挨罵也是難免的,誰讓我不聽話玩刀呢!
現在想起來,那個時候為什么挨打挨罵大家還是開開心心的呢?大概是因為生活忙碌又充實,父母忙著他們的農活,我們除了學習以外還有些“份內”的活計,玩耍的時間本就不多,柔軟的草地,成熟的野果,鮮艷的花朵都在呼喚我們,更何況還有橡皮筋、跳房子、丟手絹、丟沙包、捉迷藏這些永遠玩不膩的游戲,把我們的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那時候我們也特別容易滿足,5毛錢的零花錢算是比較富足的,生日的白煮蛋就是那天專屬的儀式感,六一兒童節的新裙子會讓我興奮好多天,偶爾父母趕集帶回來的糖果,讓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甜的。那時候家總是整齊的,白天的忙碌會在夜晚拉下帷幕,沒有電子產品的年代,一家人都在一起聊天,一個不落。我最喜歡的夏天的夜晚,全家人坐在院壩里乘涼,聽著蛙叫蟲鳴,吃著帶蒜味的西瓜,還有父親講的故事,夏天的星星那么閃,加上溫柔的月亮,或許就治愈了一切。
我的大女兒出生后,我的教育方式基本復制我的父親,犯錯了就是打罵,我認為教孩子就應該是這樣,畢竟我就是這么成長起來的,這種情況持續到她五年級,我發現我的女兒出現了一些狀況,她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我的溝通也是越來越少,孩子上課注意力也不集中,我越來越焦急,開始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她的注意力,然后醫生說孩子是重度的注意力不集中,中度的焦慮,還有輕微的抑郁癥,這樣的結果讓我慌了,我開始帶她做心理咨詢,吃一些輔助藥,但效果不明顯,孩子的情況也沒有改善。后來我無意接觸到了兒童心理和家庭教育的課程,我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努力學習,想要治好我女兒的“病”。
結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漸漸的發現,原來我以為的孩子的問題,是我自己教出來的。我每時每刻盯著孩子,為她安排好一切,她就像是一個牽線木偶一樣,她也曾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被我忽略。我是媽媽,我為了她好,我的選擇是正確的,這樣的思想在我腦子里根深蒂固,女兒犯了錯就打罵指責,我想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于是她應該也如此,但是為什么她不像我小時那樣無憂無慮呢?臉上也很少掛著微笑。甚至在當時,我都回答不出,我女兒喜歡吃什么,喜歡什么衣服。因為她是按照我的安排去生活的。
為什么同樣的家庭教育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呢?在我的家庭當中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1、生活環境。以前的經濟條件差,干活就是為了生活,孩子們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快樂。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條件也漸漸改善。農村大部分孩子都去了縣城,市區上學,現在的孩子想吃什么都有,穿新衣也不再是六一或者大年初一的特權,更別說還有各種各樣的零食水果,豐富的物質條件也讓孩子不再容易在這些上面感受到滿足和快樂。
2、娛樂環境。那個年代的孩子,鄰居的伙伴、學校的同學都是好玩伴,不上學的時間,結伴玩耍,各種各樣的游戲,讓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越傳越遠,讓孩子們的關系越來越近。到了現在,鋼筋混泥土的樓房像是把人們分割在一個個方塊中,鄰居互相不認識也非常正常,電子產品漸漸成了如今孩子的娛樂方式,同學在一起玩,沒有什么跳皮筋,丟手絹,而是拿著手機一起玩游戲。手機里面層出不窮的各種游戲,動畫片,短視頻,將孩子與同齡人玩耍的興趣轉移了。
3、家庭環境。小時候的我們,忙完了一天的活,一家人是在一起的,那個時候電視都很少,家人在一起都是談天說地,農閑時候,父母還會陪著我們玩,他們對我們的期望就是健康成長,在學習上,他們也期望我們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卻不會刻意強求,畢竟為了生活忙碌,讓他們無暇顧及。而現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現在的父母也愈加忙碌,有的干脆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有的是保姆,或者送到托班,大部分父母對孩子陪伴少之又少。有的即便是陪著孩子,也是各自拿著手機做自己的事情,電子產品的依賴對成年人是一樣的。工作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有的父母就開始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于是,孩子做完作業是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而父母并沒有詢問自己孩子是否喜歡。
這些原因讓現在的孩子缺乏獨立能力,也缺乏和同伴之間的交流,有的在學校和同學都很難和諧的相處,繁重的學業更讓很多孩子失去了這個年紀該有的快樂。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時間變少,親子間的溝通也漸漸不那么融洽,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家庭的矛盾也越來越多。
所以,現在的父母,學習家庭教育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小時候,接收的知識和訊息基本上都來自父母老師還有電視報紙。而現在的孩子,有電腦,手機還有各種各樣的視頻軟件,交友軟件等等,如果我們不學習,不改變,不試著理解孩子,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可能就會被網絡上一些錯誤思想行為所影響。所以才會有這么一句話“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