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下學生發展的應有之意

        來源: 作者:代思 發布時間:2024-05-28 13:39:02

        隨著人本主義的發展,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以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分析學生需要的特點、影響因素,結合教育教學規律,意圖通過探尋學生需要的應有之意來推動學生需要的最優化。

        一、基于需要層次理論對學生需要的分析

        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正如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所指出的那樣,是最基本、最低層次的需要。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是生命成熟的階段性呈現,也是有著復雜多變個性的存在,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個地區的發展呈現出了較大的差異,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也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在部分偏遠地區學生的基本生存仍然存在著問題,吃飽穿暖得不到滿足。生理需要的不滿足使得這樣的學生群體有著區別與其他地區學生的需要,甚至有些學生會成為家庭生活的勞動力,輟學以謀生。這時,學生的需要就是生活水平保障的基本需要,是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安全包括兩個方面——生理和心理的安全。生理的安全往往是易于用物質條件改善的,但是心理的安全卻容易受到人們的忽視,尤其是學生的心理安全。國家政策促使沿海開放區優先步入發展的狀態,經濟的發展由內陸向沿海呈由慢到快的階梯狀,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大量外流。而外流的主要群體是中青年,即家庭生活中的家長,這樣,留下的學生便成了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關心與照顧甚至無人監管。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起初是始于物質方面并表現在物質方面,精神方面少有。這部分被留下來的學生其心理安全需要的缺失容易對其人格的發展及性格的形成造成心理陰影和負面影響。

        社會交往的需要。人類自原始社會起就是群居動物,離群索居者少有。“人”之所以為人正是群體間的互助與支撐,人與人之間必然會產生某種聯系。社會即學校,學生們出入社會需要懂得人情世故,同時學校不也是社會嗎?杜威所謂的“學校即社會”無疑是最好的證明。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獨立個體,卻又處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中。(就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觀來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特征,但是他們又存在于社會現實中與社會相連,不存在獨立于社會的個體。此外,學生的成長也離不開家長、朋友、老師的陪伴,良好的家庭氛圍,友愛的朋友情誼以及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尊重的需要。尊重包括自尊和他人對自己的承認與肯定兩方面,自尊與學生的個性特征有關,而個性特征又受心理因素、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影響,因此,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須關注影響學生成長的環境和心理因素。而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就學生而言,他們是獨立于他人的個體,他們希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樣受到合理對待,被尊重。在師生關系中,權威性教師與傳統的師生關系把學生看成自己的附屬物,以成人的眼光來要求學生,忽視學生的主觀實際需要,有些老師甚至因成績差異不公正的對待每位學生,使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馬斯洛看來,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也是上述需要得以滿足后的最終需要,是個人發展與成長的需要,是由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的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著知識的充實,精神也得到了升華,致力于自我價值的實現與完成自我潛力的開發。但是正如馬斯洛所認為的那樣,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學生的思想層次不一,且遇到的老師水平也不同,其所能達到的高度,潛能開發的程度也就不一樣。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達到最高層次的需要。

        學習是學生自出生起就被耳提面命的“人生大事”,但是,如果學生最基本的需要都無法得到滿足,又談何學習。只有學生不同層次、不同階段的需要得到滿足,教學才能有效開展,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二、學生需要的影響因素

        家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導師,家庭教育在學生的人生階段中起著重大作用,然而許多家長往往把教育看成是學校的任務,自己只存在撫養的作用,只養不教。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在現代社會中,部分學生家長常為生活所迫,外出務工,忽視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本希望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最后卻不被孩子所理解,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部分家長相處不和睦,使得家庭氛圍緊張,夫妻雙方常常不分時間場合的爭吵,沒有關注到孩子情緒和心理的變化。還有部分家長因為一些主觀或者客觀原因使得孩子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的環境中,缺乏親人的關心,易養成冷漠孤僻的性格。只有美滿和睦的家庭氛圍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孩子們需要的不是錦衣玉食,而是父母的陪伴與愛。

        學校。校園文化環境、校風校紀、老師和同伴都是在學校里影響學生需要的因素,其中教師(教師的品行、個人的價值觀念、與學生相處的態度)是最明顯、直接、主觀的影響因素,對學生需要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權威型教師重視知識的獲得,忽視學生情感的陶冶,常用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個人發展的唯一標準,打擊學生的個性。教師們憑借自己的主觀經驗提供給學生“所需要”的需要,忽視學生的實際需要與接收能力。另一類則是放任型教師,在學校得過且過,沒有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僅僅把教學看成是完成任務,對學生放任不管,消極以待。隨著新課改的進程,我們提倡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和諧的“師愛生”關系取代上述的不良師生關系,以期為學生營造校園氛圍良好的環境。其次,在學校的環境下,我們不僅要重視人的作用,也要重視物(學校建筑、機器設備、海報標語等)的作用,校園隱形文化往往對學生需要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社會。目前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的物質利益,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導致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被忽視。不良的社會風氣誤導學生,導致其價值觀和理想信仰迷失。由于網絡本身的自由開放性,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大肆傳播,網絡語言的暴力隨處可見,加之網上監管不力,向學生傳播了一些不良思想,處于懵懂階段的青少年兒童易受其蠱惑。為了養成學生的合理、正常需要,我們需要養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祖國的未來打造“無污染”的社會環境。

        主觀能動性。我們應鼓勵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個生動活潑的人,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監督和管理,關注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將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結合起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自我價值。

        三、怎樣做到學生需要的最優解

        統一學生需要與社會需要。人與社會不可分割,我們培養的學生生活在社會中,若所學知識能力與社會不符,則與社會脫節,被其淘汰。人與社會的共生性總是要求人為社會服務,促進社會發展,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實現我們的個人價值最優。以社會需要作為學生需要的標準之一,達成兩者的統一,既要有個性又要有共性,在兩者的矛盾沖突中尋求發展。

        統一學生需要與教育規律。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才能獲得健康成長。在教學過程中先要了解教育現象、把握教育規律,再將學生需要與教育規律融合(教育規律不是教育者的主觀想要,是客觀存在的主觀表達),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個人的自我實現。

        四、總結

        學生需要、教育規律與社會需要三者的有機統一是學生需要的最優化成果,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基本需要與高級需要的結合。雖然需要層次理論有其不足之處,但是其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指導教師教學,了解學生心理需要等方面仍有借鑒價值,我們應正確看待這一理論,并借以正確看待學生需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護航。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南县| 双桥区| 沙雅县| 永嘉县| 丽水市| 达尔| 南澳县| 陇西县| 长岛县| 阳朔县| 阳泉市| 唐海县| 砀山县| 郎溪县| 新乡市| 洪雅县| 利川市| 昆明市| 万山特区| 会宁县| 承德市| 沾益县| 安龙县| 济南市| 沽源县| 类乌齐县| 桃江县| 永嘉县| 芦山县| 东安县| 三江| 金乡县| 格尔木市| 广昌县| 元朗区| 乌兰察布市| 日土县| 察哈| 连山| 莎车县| 西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