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一個白凈的女孩子,內心柔軟有愛,一副與世無爭,期待世界和平的樣子。初次見她,聲音很微弱,眼神怯怯的。那天剛去了H醫院,醫生開了抗抑郁的藥物,叮囑孩子要調整心態,不經意的一句“你就是性格不好”,像被螞蟻叮了一下,七七訴說著這個經歷竟然破防,多年來的委屈、壓抑、惶恐、不甘、孤單被眼淚裹挾著奪目而出。
從小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異、一手好字,繪畫也是天賦異稟,家里的獎狀無數,一直都是那個讓人省心的孩子。上初中后,七七很難適應住校生活,雖然深得老師的喜愛和同學的信任,還擔任了班長一職,七七在每周返校的時候還是那樣的艱難,住校期間不能和父母通話,內心的惶恐無處安放,夜晚以淚洗面。終于有一天,孩子暫停了。
接下來的陪伴,讓我厘清了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經歷與現狀的必然聯系。
七七生活在一個父姓家族“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從小就敏感的體察到在爺爺奶奶那里自己不是那個受重視的孩子。七七看到爸爸和堂弟親昵的玩耍,而那樣的互動對自己來講是奢求,她記得有一次憤怒的沖爸爸咆哮:“你就是一塊捂不熱的石頭!”。七七偶爾還能聽到爺爺奶奶背地議論媽媽,感覺也不受待見。“他們不喜歡我是一個女孩子”像一顆釘子一樣扎在了心里。七七和爸爸的關系是疏離的,她不愿意回爺爺奶奶家。
媽媽看上去是一個柔弱的女子,清瘦,個子不高,乍一看就像一個小姑娘,但女子“為母則剛”,媽媽很為女兒委屈,她用自己的方式維護著女兒。媽媽生爸爸的氣,家里有一些“暗流涌動”,孩子能感受到一股涼意,發現父母之間不像舅舅舅媽一樣親昵,家里也少了一些煙火氣,常常感覺到冷。
媽媽曾經給七七訴說,當初本來想和爸爸分手,做這個決定的時候發現有了她。自己的出生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嗎?我是多余的嗎?七七會有這些胡思亂想。七七沒有安全感,沒有資格感,不自信,總想證明自己,做討人喜歡的乖孩子,在意別人的眼光和評價。終于,七七被壓垮了。
從七七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家庭因素是導致心理異常的主要原因。七七用“偏差行為”尋求爸爸等家人的關注,她需要歸屬感。或許之前太過懂事和聽話,想要自己說了算的掌控感一直都沒有得到滿足,亦或者七七也在用特別的方式回應對父母的失望和不滿,“報復”一下父母,讓他們也體會一下痛苦。
當父母及家族的矛盾公開化時,孩子被卷入其中,孩子自然和父母形成三角化關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訴苦,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或者把孩子作為棋子來“制衡”對方,孩子則用“偏差行為”來拯救家庭,因為要一致應對孩子的問題,父母偃旗息鼓,形成同盟。
父母的關系是一種亞健康的狀態,彼此都有負面情緒的傳遞,在家庭里形成負面情緒系統,同時傳遞給孩子。負面情緒的傳遞,形成“踢貓效應”。(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里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連鎖反應,情急惡劣的現象比比皆是。)七七從父母那里獲得負面情緒系統,形成不安全的依戀關系,在生活中帶著“負能量”難以應對各種挑戰和挫折,最后出現心理異常和偏差行為。
習慣了“優秀”的孩子和家長,不自覺的會產生高期待,當壓力不能及時的釋放和調整,目標逐步演化為“必須、只能、應該、一定”的時候,治病的高期待就會把孩子壓垮。
七七暫停后,沉迷于網絡的世界。她害怕和現實的人鏈接,除了少有的幾個小學閨蜜偶爾有約,她多數時間與網友為伴。在網上收獲友誼,在網上嘗試“愛情”。她知道對方就是輟學在家的少年,在遙遠的城市,在網吧或者餐館打工。沒有關系,七七在意的是有人無條件接納自己,在意被重視。七七在TA面前可以是自由的,無需顧忌別人的期待和評價,可以自如的呼吸。。。七七關上了房門,杜絕父母的監管和控制,拒絕交流。
七七的秘密只有在我這里有宣泄的渠道,我不帶評判地傾聽,全然地接納。每一次的咨詢,七七都有一些意猶未盡,她好像攢了很久的話要一吐為快。說到傷心處,流淚;說到動情處,微笑;說到糾結處,沉默。
我幫助七七和自己對話,去找到資源和方向,重新做一些決定。我代替她把無法言說的感受、需求和希望表達給世界,向父母和旁人訴說,七七長舒一口氣,感覺到久違的舒坦。我用靜默的陪伴,讓七七自由的抒發著的情緒,重新整合。
與此同時,七七的媽媽和爸爸走進了我的父母課堂。在一次與原生家庭和解之路的課堂上,媽媽看到小時候的自己,面對沖突不斷的父母,那個小女孩是無助和痛苦的。甚至在自己懷孕的時候還在大街上勸說爭吵的父母,那樣的不堪和難過。在課堂上那個小女孩有機會表達自己積壓已久的委屈,接受自己的“命運”,并決定慢慢放下和現實的對抗,回到自我,去滋養自己,改變自己。
在一次如何喚起孩子的內驅力課堂上,寡言少語的爸爸在小組中受到感染,嘗試著表達自己的困惑。團體中的能量推動著他,在心理劇中,爸爸和女兒的對角,終于讓他有機會真切的感受女兒的心聲,看見女兒的需求。爸爸的眼淚里有憐愛,有懊惱,有決心。
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年多以來,我見證了他們不斷的學習和蛻變。
七七父母從相互的指責改變為彼此攜手,家里有了更多煙火氣,對七七多了包容和理解,大家都嘗試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情緒可以流淌,情緒能被看見。七七慢慢的不再關門,每天照顧狗狗,做手工,和同學見面。經歷了網上交友的挫敗,七七也愿意和媽媽說說,逐步看清虛擬世界的不確定性,體會現實世界的溫暖,七七回到了學校。
一天收到七七媽媽發來的一張美照,母女兩像姐妹花,七七穿著一件民族服裝,笑得很燦爛,也很美。她一定也覺得自己不再是“丑小鴨”,而是美麗的天鵝。
七七的故事并沒有結束,成長還會有煩惱。如果父母堅持成長,給予孩子源源不斷的心理營養,不斷增強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和重要性,多給孩子肯定贊美認同,并用行為藝術去引領孩子的成長,那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