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是一門引導個體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價值性教育活動。本文分析當前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目的在于使青少年更加珍愛生命,提升對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的認識,積極面對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失敗和壓力,樹立正確的生命態度。
關鍵詞:青少年生命教育 問題 對策
當前中國每年有約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人自殺死亡,如果再加上意外死亡的青少年的人數,這將是個令人痛惜的巨大的數字。生命教育是一門引導個體體會和實踐“愛惜自己,尊重他人”的價值性教育活動。在當代青少年中開展生命教育,它不僅有助于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于發展完善現代學校教育,還有助于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和提升。
一、現階段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我國一直在開展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研究,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當今社會家長、老師關注孩子的成績水平,學校關注的是升學率,社會關注學生知識技能和學歷。對于青少年價值觀、生命價值認識這些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卻不夠重視,這是現今我國實施青少年生命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
2.對“生命教育”理論探索研究落后。我國對“生命教育”的
探索起步晚且研究力度不夠,主要原因在于資金、研究人員數量不夠。學校、家庭、社會把所有的教育資源都放在學生的分數上,這就使有限的教育資源在生命教育理論探索研究上的投資較少,從而阻礙了向青少年開展“生命教育”的發展。
(二)青少年生命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導致青少年生命教育問題的主要由學校、家庭及社會三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
1.學校教育不完善。長期以來,學校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忽視對青少年生命的呵護,師生關系疏遠,溝通不足,情感荒漠隨即在青少年身上出現。
2.家庭教育不當。在一些家庭中如過分保護、控制、放縱以及家庭成員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吵架、毆打等都在當代青少年產生“漠視生命”現象過程中承擔著不可磨滅的責任。
3.社會的不良影響。不良的社會風氣如奢侈浮華,追逐金錢游戲、投機取巧可能使青少年耳濡目染,誤入歧途;另一方面大眾媒體對失落、悲觀等消極情緒及暴力、自殺、傷人等不當行為的過度渲染可能導致缺乏明確判斷力的青少年競相模仿。
二、加強和改進我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對策
加強對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只有在充分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并依靠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和社會教育輔助作用的基礎上,將三者有機結合,才能起到實效。
(一)學校教育
加強當代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學校是最關鍵、最重要的教育場所。
1.完善課程設置。首先,學校把生命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系統的向青少年介紹有關生命的起源、組成、特點、規律和真諦時,青少年才會尊重、愛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其次,開展專題教育。學校應該定期向青少年開展熱愛生命的專題教育。如: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安全教育及體育與健康等專題教導青少年保護生命、熱愛生命。再次,在課程設置中引入“死亡教育”的課程內容,讓專門的殯葬行業或者護士來擔任講師,更直接地感受死亡的各個場景。
2.教育者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式。首先,提高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識。教師應尊重、慢護每一個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善于發現學生在行為及心理上的細微變化,以適當的方式及時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引導學生提高生命意識。其次,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培養青少年健康豐富的情感。再次,開設心理咨詢室。學校開設心理咨詢室,對來訪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疏通、調整和矯正,幫助其認識生命的意義。
3.強化死亡教育?!安恢溃芍保劳鼋逃纸猩澜逃?,就是向死而生。我們文化中忌諱“死”,回避死亡的,因而教育中沒有死亡教育,或者是錯誤的死亡教育。正如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當我們正確理解死亡,我們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價值,進而尊重生命、更全情投入的熱愛生活。”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它常常是在父母或長輩的語言或行為傾向中體現。因此,由它向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更具特殊性。
1.彌合代溝,多進行情感溝通。父母應盡量多聽取青少年的意見、感受,關愛生活,進行感情溝通,彌合代溝,讓青少年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溫馨、生命的樂趣。
2.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應當善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寬松的環境中彼此認識、了解。這就要求父母樹立尊重
孩子的選擇,給孩子一個獨立空間,給孩子以理解、尊重,讓孩子體
會到獨立感、成人感,找到生存的理由、價值。
3.改變教育方式和完善教育內容。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父母希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應以肯定和贊揚
的方式代替陳舊的“棍棒”教育、打擊教育。還有就是應同時向青不
少年開展“挫折教育”和“成功教育”,這樣,才能重燃青少年生命
的熱情。同時,作為家長有責任帶領孩子一起學習“死亡教育”,只有領悟了“死”,才知道怎么珍愛生命。
4.家長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父母應主動調整自身的生命觀,用樂觀代替悲觀,讓青少年孩子能感受到,人活在世上多么美好,使其對生活充滿熱情,關心、幫助、關愛自己。家長多用書籍、影片或者相關的社會問題來和孩子討論生死話題。
(三)社會教育
加強當代青少年的生命教育,除了要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努力外,還需借助社會教育,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生命教育的過程。
1.加強國家政策、法律對青少年權利的保護。國家應加強政策、法律對青少年權利,特別對人身權利的保護,可以使青少年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2.凈化社會環境,讓青少年在體驗中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
當今社會存在大量社會丑陋現象,導致青少年憤世嫉俗、逃避現實、內心感到失望與無助。因此,凈化社會環境,讓青少年在體驗中感受生命存在價值已刻不容緩。
3. 積極發揮媒體作用,增強輿論對生命教育和死亡意識的宣傳
各種媒體對人們生命的價值、意義的認識有著潛在的巨大的影響。積極發揮媒介作用,增強輿論對生命教育和死亡意識的宣傳,將強化青少年對生命教育和死亡意識的認識。
4.加強同伴團體的健康引導。積極加強同伴團體的健康引導,不僅可以使青少年獲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理解,而且還會讓青少年學會珍惜、學會感激、提升生命價值。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種教育力量的相互支持與協作,使青少年更加珍愛生命,提升對生命存在價值和意義的認識,共同將青少年培養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公民。
參考文獻:
[1]劉玉萍.中學生命教育探析[J].柳州師專學報,2011.06.
[2]高月白.高中生生命教育現狀之多層面調查--以林森浩投毒案引發的相關生命教育問題為基點[J].基礎教育研究,2015.07.
[3]湯笑、死亡心理探秘[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4]奧桂梅.玫瑰與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