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心理健康就像一座燈塔——可以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有人說心理健康就像汪洋大海——可以容納我們的各種情緒。而我想說,心理健康就像一雙隱形的翅膀,它可以承載我們飛向希望,飛向遠方。然而,當這雙隱形的翅膀受傷時,我們又該怎樣去呵護呢?
那是四月一個忙碌的上班時間,醫院里充斥著忙碌的身影。三個年輕的小伙子帶著一個女孩匆忙趕來,打破了秩序井然的工作節奏。門診主任急促地叫我幫忙剪線,我滿心疑惑,出門詢問。主任指向了坐在椅子上的女孩,她的右手腕上三道傷口格外刺眼,鮮血還在不斷涌出,我無法想象那得有多疼。
主任迅速將她拉到急救室清理傷口、消毒、注射麻醉藥、縫合,最后包扎。在主任熟練操作下,很快女孩的手臂被白色紗布裹得嚴嚴實實。整個治療過程,女孩目光呆滯,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看著女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晚上回到宿舍,我忍不住和室友說起這件事。室友是一位護士,她告訴我,那個女孩才20歲,患有抑郁癥,之前已經劃傷過一只手腕,現在又劃傷另外一只。聽到這里,我的心情無比沉重,像被一塊巨石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
20歲,本該是如花一樣絢爛的年紀,可是她到底經歷了什么呢?是什么導致她變得抑郁的呢?真的不知道她經歷了什么,要遭受著如此痛苦的折磨。看著送她來醫院的三個男孩,我不禁思考:家庭矛盾、學業壓力、社交困境……當代青年的心理危機,往往源于多重因素的疊加。
這個女孩的自殘行為,讓我深刻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身體的傷痛或許可以通過藥物和治療來緩解,但心靈的創傷卻需要更多的關懷和理解。現今,看似幸福的背后,年輕人卻面臨著重重壓力:工作、學習、生活、情感……這些壓力如同無形的枷鎖,逐漸束縛內心,久而久之,當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心理出現問題,最后導致我們封閉了自己的內心,陷入抑郁無法自拔。這個案例并非孤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8%人口受抑郁癥困擾,其中青少年群體占比逐年攀升。
抑郁癥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種涉及神經遞質失衡、腦功能異常及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疾病。如持續兩周以上的情緒低落、睡眠障礙、自我否定等核心癥狀。抑郁癥患者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絕望和無助之中,覺得自己無法擺脫痛苦,甚至會通過傷害自己來尋求一種解脫。自殘行為多是為轉移心理痛苦,而非直接求死,但長期自傷可能增加自殺風險。醫院遇見的割腕女孩大概就是想要通過自殘的行為來解脫自己。但是這樣的行為不僅對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也給家人和朋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擔憂。
抑郁癥并不是不可治愈。當我們發現身邊人陷入輕度抑郁時,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理解、支持和幫助。有時候,一句溫暖的問候,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個真誠的擁抱,都可能成為他們心靈的慰藉。對于抑郁癥患者,我們應該早發現,早治療,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必要時結合抗抑郁藥物,需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系統治療。
若您或身邊出現心理危機,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前往專業機構評估。家庭、學校與企業需要建立心理健康篩查機制,如定期心理測評、減壓工作坊等,構建預防性支持網絡。值得慶幸的是,通過藥物與心理治療,70%-80%抑郁患者癥狀可顯著改善,回歸正常生活。
心理健康是我們生命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雙隱形的翅膀,讓我們能夠在生命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呵護心靈的翅膀。不要等到翅膀受傷時才后悔莫及,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它足夠的關愛和呵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這雙隱形的翅膀更加堅強有力,讓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飛得更高、更遠。
心理健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維度。這雙隱形的翅膀,需社會共同的呵護:從個體主動學習情緒管理,到機構提供心理咨詢資源;從摒棄“矯情”的污名化認知,到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當每一盞理解的燈都被點亮,我們方能筑起抵御心靈風暴的燈塔。請記住,尋求幫助不是軟弱,而是修復翅膀的智慧。愿每個人都能在愛與科學的托舉下,重返自由翱翔的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