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旨在探討融合教育環境下,資源教師如何關注并及時干預多動癥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整合教育資源、優化干預策略,幫助多動癥兒童有效管理情緒、緩解壓力,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和良好人際關系,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適應能力。
關鍵詞:融合教育;資源教師;多動癥兒童;心理健康干預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中指出隨班就讀是特殊兒童主要教育安置方式之一。特殊需要兒童(以下簡稱特需兒童)指身心發展上有缺陷的兒童,又稱身心障礙兒童或殘疾兒童[1]。這些兒童在過去接受的教育與普通兒童是隔離開來的,為了能去隔離化、反對歧視,讓所有兒童享受同等的教育權利,融合教育得以產生。融合教育強調普通學校接納所有學生共同參與學習,反對教育體制隔離造成的歧視和排斥,主張通過適應不同差異的教育措施,滿足所有兒童的教育需要,促進學生的發展。
各地區在推進全納教育的背景下,隨班就讀兒童越來越普遍,融合教育資源教師是連接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橋梁,在多動癥兒童心理健康干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創新心理健康和平安建設模式,構建全方位心理健康防護網,有助于改善多動癥兒童心理狀況,促進其全面發展。
1 隨班就讀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分析
1.1 社交障礙
特需兒童因自身的特殊性,在普通班級人際互動中可能遭遇嘲笑、排斥等,如果缺乏人際交往技能,同班同學缺少必要的引導,很容易造成特需兒童人際關系緊張,多動癥兒童的多動、沖動行為易引發同伴誤解與排斥,觀察發現,大部分多動癥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 ,進而還會引發他們產生情緒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多動癥兒童,常因注意力缺陷和行為沖動,在學習與社交中頻繁受挫,容易造成焦慮、易怒等方面的問題。
1.2 學習壓力問題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需兒童出現學習跟不上的可能性比普通孩子更大,學習障礙和多動癥兒童尤其明顯,注意力不集中是多動癥兒童的典型特征,這會導致他們無法集中精力聽課,從而學業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兒童易產生厭學情緒和自我否定心理。
2 特需兒童心理健康的干預措施
2.1 形成個性化心理健康支持體系
2.1.1 動態評估與建檔
教師應對特需兒童進行定期心理的心理訪談、心理評估,建立包含情緒狀態、社交表現、學習困難等維度的心理檔案 ,適時做出干預措施。
2.1.2 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資源教師應同班主任、家長及任課教師共同商定制定兒童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其中必須包含心理健康的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例如,針對注意力缺陷兒童設計專注力訓練課程、感統訓練課程等。
2.2 創新課堂教學與行為管理策略
2.2.1 優化班級環境
資源教師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合作,為特殊兒童設置適宜的教學環境關注特殊兒童的需要。老師對特殊兒童在態度上要區別對待,但又要能注意到他們的特殊需要,如多動癥兒童的座位可適當離講臺近一些,同時,應注重班級文化建設,創建團結友愛包容的班集體,老師多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理解接納特需兒童。去年我的班級有一名多動癥兒童,在教室里時常坐不住,課堂上發出聲音,其他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他吸引,因此我們在課堂上應盡量保持他的桌面干凈,沒有其他東西可玩,為了讓他盡量保持安靜,我允許他上課時手里拿一個可以塑型方便揉捏的小球,減少被其他事物吸引的情況發生。
2.2.2 正向干預,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對特需兒童設置合理的評價機制,評估應多元化,不以學業論英雄。首先,為他們提供正向的引導和幫助,改善現狀,在班級活動中發現他們的優點,及時表揚,增強自信心。如對班級的多動癥兒童,為他設置獎勵制度,只要他一節課注意力持續時間達到5分鐘就給予獎勵,慢慢延長注意時間,培養專注力。對他良好的行為給予表揚。該兒童的課堂行為明顯有進步。
2.3 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
重視家校合作,多方位教育與交流,引導家長正確看待隨班就讀,協助家長樹立正確的隨班就讀教育觀。研究發現,隨班就讀不僅對特殊兒童的發展有幫助,在有特殊兒童的班級中,普通兒童更有愛心、責任心,因此,隨班就讀是促進所有學生發展的教育,家長明確之后能減少很多顧慮。
2.4 心理健康課程與活動創新
2.4.1 開發特色心理健康課程
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是學習的主要陣地,結合多動癥兒童需求,設計以情緒識別、壓力應對、社交技巧為核心內容的校本課程。通過繪本閱讀、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增強課程趣味性與參與度,課堂上需多關注特需兒童。
2.4.2 開展主題心理活動
組織開展心理主題系列活動,通過游戲、競賽等形式,幫助兒童在實踐中提升心理調適能力,培養積極樂觀的態度。
3 結論
融合教育資源教師通過創新心理健康干預模式,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構建起全方位心理健康防護網,能夠有效改善多動癥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未來需進一步加強資源教師專業能力建設,深化家校社協同機制,持續探索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干預策略,助力多動癥兒童健康成長。(袁 潘 季曉芹 羅 山)
【參考文獻】
[1]教育部. 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Z]. 2017.
[2] 楊廣學,張巧明,王芳.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