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作為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戰略,明確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對于職業院校而言,學生群體既承載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時代使命,又面臨工學交替、崗課賽證融合的特殊成長場景。然而,傳統心理健康教育常停留在“課堂講授+個體咨詢”的單一模式,與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崗課融通”的核心理念存在脫節,為此構建貼合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發展需求的特色心理育人模式,既是落實“健康中國”戰略的必然要求,更是為制造強國培育“心理韌性過硬、職業適應力強”產業工人的關鍵舉措。
一、職業院校心理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是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脫節。部分院校心理健康課程仍以情緒管理、人際關系等通用內容為主,缺乏對職場溝通障礙、技能競賽焦慮、工學交替適應困難等職校生特有問題的針對性設計。以四川科技職業學院的某次調研為例,49%的職校生認為課堂案例與未來工作場景無關,導致學習獲得感不足。
二是干預機制與成長階段脫節。職業院校學生普遍經歷“在校學習—企業實習—就業轉型”三階段,但現有心理服務多聚焦在校期間,對實習期間的職場新人適應、技能落差壓力及就業后的職業發展迷茫等關鍵期干預滯后。部分智能制造專業學生反饋實習時面對設備故障和師傅批評,明明很焦慮卻不知道找誰傾訴。
三是育人合力與產教融合脫節。盡管多數院校與企業建立了實習基地,但心理教育領域尚未形成“校—企—生”協同機制。企業作為“準職場環境”的主體,其心理健康服務資源未被充分整合,導致心理教育停留在“校內孤島”。
二、“三維四階”心理育人模式的構建邏輯與實踐路徑
針對現存問題,提出“三維四階”心理育人模式——以“課程、實踐、文化”為三維育人載體,以“入學適應、專業學習、實習實訓、就業轉型”為四階段遞進機制,著力構建“全周期、場景化、產教融”的心理育人體系。
(一)三維載體:夯實職業心理素養培育根基
一是課程維度:開發“職業場景嵌入型”心理課程
突破傳統知識灌輸模式,將心理教育與職業能力培養深度融合。如在《心理健康與職業發展》課程中增設職場溝通心理模塊,通過模擬客戶投訴處理、團隊任務沖突調解等情景劇教學,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掌握非暴力溝通技巧。
二是實踐維度:打造“雙元心理實訓基地”
構建“校內+校外”雙元實踐平臺:校內建設職業角色體驗中心,設置多元化模擬工作場景,配備情緒識別攝像頭與智能反饋系統,實時監測學生在處理客訴、設備故障等任務中的壓力值并生成干預建議;校外對接合作企業,共建“企業心理健康服務站”,為學生提供入職前心理調適、崗位壓力管理等定制化服務。
三是文化維度:培育“陽光工匠”特色校園文化
將心理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打造“心理健康講堂”,邀請行業勞模、技術能手分享“從學徒到技師”的心理成長故事,傳遞“抗挫力是職業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導向。同時開展“職業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形成“心理韌性是職業資本”的共識。
(二)四階遞進:覆蓋全周期的心理支持網絡
一是入學適應期(第1學期):精準建檔與前置干預
入學時采用“職業心理素養自評量表+生涯規劃訪談”進行雙維度測評,重點關注技能學習信心、職場角色認知等維度,對測評中“職業目標模糊”“技能焦慮值偏高”的學生,建立包含家庭背景、技能基礎、心理特質的學生心理檔案。
二是專業學習期(第2-3學期):項目化訓練與動態監測
結合專業課程實施“項目化心理訓練”,通過“小組任務分工—沖突解決—成果展示”全流程,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抗壓能力。并利用數字化平臺(如心理測評APP)每周采集學生學習壓力值、人際困擾度等數據,對連續2周數據異常的學生啟動“教師—企業導師—家長”三方干預機制。
三是實習實訓期(第4學期):企業場景下的協同支持
實習前開展職場心理適應培訓,重點講解企業人際關系處理、技能落差應對等技巧;實習中通過“企業心理服務站”每周收集學生工作強度感知、師傅評價滿意度等信息,聯合企業導師開展一對一心理疏導;實習后組織實習心理復盤會,引導學生增強心理素質。
四是就業轉型期(畢業前):終身心理支持平臺搭建
畢業前開設“職業心理韌性提升工作坊”,聚焦崗位競爭壓力、職業發展瓶頸等問題,通過成功案例拆解、壓力情景模擬幫助學生建立長期心理調適能力,依托數字化平臺為學生提供終身心理檔案查詢與在線咨詢服務,確保其從學生到職場人的心理支持無縫銜接。
三、模式實施的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構建校政企三方聯動工作組
由學校心理健康中心牽頭,成立產教融合心理育人工作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統籌課程開發、基地建設、資源對接等工作。
(二)隊伍保障:培育“雙師型”心理教師團隊
鼓勵心理教師考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EAP咨詢師等職業資格,定期到企業跟崗學習;邀請企業心理咨詢師、勞模代表擔任產業導師,參與課程開發與案例教學。
(三)技術保障:搭建智慧心理服務大數據平臺
整合校內心理測評系統、企業EAP平臺與學生管理系統數據,構建“學生—教師—企業”三方實時交互的心理服務平臺,當學生在實習期間連續3天壓力值超過閾值時,系統自動推送預警信息至班主任與企業導師,同步提供放松訓練視頻、溝通技巧微課等干預資源。
未來,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職業院校心理教育需進一步融入產業升級需求,以更開放的姿態聯結學校、企業與學生,為培育身心健康、技能過硬、韌性強勁的新時代產業工人貢獻力量。
作者:吳洪霞 李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