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首歌,吟唱著人生最美的旋律;青春是一幅畫,描繪著世間最絢爛的花朵……這樣的年紀本是無憂無慮、快樂享受的年紀,但一種疾病卻悄無聲息地侵擾著我們深愛的孩子。
2021年5月,四川成都某中學一學生跳樓死亡,跳樓前疑數次割手腕;2020年11月某高校一女生被男友殺害后,男友也跳樓自殺,,,,此類事件連續發生,讓人心痛。我們的孩子們怎么了?據統計報道我國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問題檢出率達8%~30%,30%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網絡成癮、考試焦慮、社交恐懼、敏感多疑、厭學、適應力差、人際關系失調、以自我為中心嚴重等困擾著兒童青年。關于青少年違法犯罪、沉溺網絡、過早性行為及相關心理與行為的報道屢見不鮮,校園欺凌事件也見諸報端 。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不僅影響著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對于居家隔離不能上學的兒童青少年更是一種折磨,緊張、害怕,擔心、煩躁、發脾氣、網絡成癮的情況常有發生。有些孩子會花大量的時間去看疫情相關的新聞;有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話少、笑容少、情緒低落等。有研究表明,因疫情被隔離的兒童創傷后遺癥是未隔離兒童的4倍,而到后疫情時代,突如其來作息的調整、與同學線下的相處、學業課業檢測等等又給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了多種復雜性壓力。
心理門診的工作經歷,我接待的大部分都是兒童青少年,本該是一群鮮活好動的人兒,看到的卻是敏感又膽小,一張張小臉上寫滿了憂傷和無助,焦慮、抑郁、青少年情緒障礙困擾著他們,據不完全統計,這些青少年的心理障礙主要還體現在:
學習壓力大:在應試教育的高考指揮下,競爭激烈,學習任務繁重,父母的期待望值高,使得學生精神壓力越來越大,這種情況的循環往復,使得他們對學習既無奈又恐懼,厭學也成為一個突出問題。
人際交往障礙:獨生子女特殊的成長環境讓他們與人平等友好交往的能力減弱,年輕的他們渴望友誼,渴望被認可,卻因處理不好朋友之間的關系而苦惱,內心十分孤獨寂寞,不知怎樣去做,從而懷疑世上沒有真正的友誼,人際關系的處理像大山一樣壓在他們的心頭。當前青少年的成長,可以說與網絡的發展和興起同步,網絡已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更能在虛擬世界里得到滿足,而后者是與抑郁癥狀、情緒困擾等呈負相關的。
安全感缺失:因為各種原因,部分孩子是隔代撫養或在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這類孩子自幼未得到健全的愛和必要的關注而心理不健全。
在我的門診經歷中有位15歲的高一女學生“因不想上學,在班級待不下去1月余 ”就診。來訪者于9月進入某高中住校,平時疏于與同學交流、獨來獨往,總是低著頭走路,成績一般,時常想哭、上課有時精力不集中,易走神,開小差。自初三始,情緒低落,時常出現自傷行為(用美工刀劃手腕),有過自殺的想法。開學不久后感到在班級里待著特別煩躁,跟父母提議換到高職班或休學,不想在學校面對那么多人群,不想面對社會。初見時女孩低著頭,駝著背,聲音小的跟蚊子嗡嗡叫一樣。經過半年多一次次溝通交流,女孩子長高了,自信陽光了許多,有了對未來的規劃,她從小就特別喜歡畫畫,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感,喜歡日語想學小語種,看到她的變化我由衷的開心。有了支持者的孩子們,他們的心漸漸放輕松、小臉上有了些許笑容,而我也真心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10月26日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在成都召開,四川省委副書記黃強強調:要聚焦重點、多措并舉、靶向發力,構筑起全方位無死角的未成年人立體保護網。在“防”上下功夫,撐起未成年人“防護之傘”,把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嚴格落實“雙減”政策,讓學生真正快樂成長;要在“治”上下功夫,鑄就未成年人“保護之盾”;要在“愛”上下功夫,夯實未成年人“關愛之基”,健全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隨著國家的重視,相關政策的落實,相信我們的孩子會有一個優化的成長環境。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用溫暖的心去守護心靈的健康是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的職責。以一顆愛的心去傾聽、去共情,給與他們精神上支持和動力,讓他們學會做情緒的主人,讓他們感受到人間有愛,逐步學會愛自己愛家人愛社會,幫助他們走出陰霾,走出風雨,迎接陽光、燦爛的人生。
(李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