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公民健康和健康生活水平的有效措施,它是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人際發展關系。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無論是心理健康尤為重要,與以前相比,如今的心理健康人群年齡在不斷擴大。在學校時,每一個人的心智都不是完全的成熟,社會閱歷也不足,很容易受到一些錯誤的事物和思想控制。在社會上時,許許多多的人們的壓力比較大,經濟負擔重或者碰到了重大的刺激,有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在現在社會,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越來越多,出現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掌握一些健康知識很有必要。
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必須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但每一個人的心智都不是完全的成熟,社會的閱歷也不是很豐富,這樣我們很容易受到一些錯誤的事物和思想控制。因此學校有必要積極開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一些不良的情緒,在心理教育中能及時正確的輔導學生,及時的消除不良情緒,這不僅可以改善平時同學、師生之間的交往關系,還可以間接提高學生的成績。注重學生的心理輔導,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出現在高中及其以上的年齡階段,現在初中生也會有心理健康問題,留守兒童也是一個大群體,接下來就來看一個案列。
某學生,14歲,一學校初一新生。上課時愛說話,不專心聽課,有時甚至和老師唱反調,他還覺得很光榮,虛榮心較強。有次,學校為建立“留守學生”檔案,需要在校的“留守學生”完成一份調查問卷,正當某同學完成調查問卷時,鄰坐同學的一句話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你是留守兒童哦!”,同學這樣一句話竟使得倆人在教室內動起手來,倆人的桌子椅子都翻到在地,經多名同學勸阻,兩人才停下手來。事后,經同學們反映,是某同學先動的手,原因就在于同學的那句“你是留守兒童”,一句雖是事實,略微不帶善意的話竟對留守兒童的的他產生了打人的行為,這樣的事情也直接地反映出了有些留守兒童的心理確實有亞健康表現。
出現這種情況有個很重要的原因親情的缺乏。留守兒童都是父母長期在外,他們都是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在身邊的,他們一年也很少見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有的留守兒童心里爸爸媽媽都只是一個稱呼,在他們的記憶力很少有關于父母的記憶。留守兒童雖然有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陪伴,但是卻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的陪伴相對于爺爺奶奶,他們的陪伴是不一樣的,爺爺奶奶和自己畢竟是差了一輩,祖輩家長雖然有充裕的時間和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的生活,傾聽孩子的敘述,但祖輩對孫輩一般都比較溺愛疼愛有加,是不會像父母那樣嚴格要求孩子,面對孩子的撒嬌不會容易心軟,而祖輩就不行,留守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這種愛,這種情感欠缺嚴重影響了他們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并容易出現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礙,也會比較容易出現叛逆等不良行為和不良心理。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與代養人進行心靈溝通,與祖輩在一起時只是看看電視。而無人監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們只能獨自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許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識,才會導致像該同學這樣因為一句話竟與同學動起手來。
遇上這種情況或者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做一些調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有效的調節的方法吧!
1、自信心的培養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某一目標或完成某一項任務的心理狀態。要學會正確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不要死盯著自己的短處,要善于發掘和發展自己的優勢,“避己之短,揚己之長”,對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評價。
2、抗挫折能力培養挫折可以稱為是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緊張情緒狀態。遇到挫折時應進行冷靜的分析,從主客觀、目標、環境條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要善于根據自己的優勢確立奮斗目標,在前進過程中發現不切合實際時,要及時調整,化壓力為動力。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現代社會人際交往和合作能力愈來愈顯得必不可少。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鼓勵他們多參加班級和學校的各種活動,為他們展示和表現自己提供一定的平臺。應該鼓勵他們克服自閉心理,試探著主動與人交往,慢慢獲得成功的體驗。
4、注意力轉移法,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會豁然開朗。例如當遇到苦惱時,可以將其拋到腦后,想一些之前開心的事情。
5、能量發泄法,對不良情緒可以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消極情緒不能適當地疏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例如心煩時找知心朋友傾訴,情緒低落時可以唱歡快的歌。
青少年的健康問題不僅需要他們自己調節還需要人們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心理健康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只有青少年健康成長,我們的國家才有發展。(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