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
        法治文化研究會

        孩子復學的艱難歷程

        來源: 作者:商雪梅 發布時間:2024-06-06 14:10:42

        導言:

        當孩子出現倦怠的消極情緒,動力和激情減退甚至喪失,或者因為罹患心理疾病,都易出現暫停的狀態,孩子會回家休息幾天或者辦理休學。退行的過程也是修復的過程,更是家長調整教育方式,改善親子關系的有效時機。家長改變孩子隨之轉變,能量逐步提升,開始復學。但復學并不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尤其考驗家長的耐心,需要專業的支持。

        小C的媽媽是家委會的一員,群里家校互動的消息,總能在心底泛起五味雜陳,因為孩子復學后一周又回家暫停了。

        孩子休學在家近一年,終于在暑期提出要補習功課,期待開學考試,家長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孩子終于愿意走出家門面對學校了。開學考試分班,雖然孩子沒能如愿,但終究孩子回到學校了。

        復學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家長接下來面對的挑戰還有很多。

        果不其然,小C開學一周后就感覺頭疼請假,進而不愿意再回到學校。

        家長又開始焦慮擔心,為什么復學前都是信心滿滿,還沒上幾天學校又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家長的狀態也一落千丈,像霜打了的茄子。

        一、首先我們要研判一下孩子休學的原因。

        1.成長中積累的負面情緒的壓力。

        小C曾經是“別人家的孩子”,尤其擅長數學,曾是妥妥的“學霸”,數學課代表。小C經歷了數學老師因為產假臨時調換,以及老師對數學課代表的重新任免,一度讓小C有嚴重的“被拋棄”、“被否定”的感覺,而這份感受無人理解,內化成了一個創傷深埋心底。

        小C爸爸經常出差,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小C媽媽負責。媽媽回憶她一度和一群“雞娃”媽媽“內卷”,眼里只有各種晉級、比賽、打卡,對孩子的情緒情感很少關注。在疫情期間,爸爸難得在家,但宅在家里的課業輔導,似乎成了一場噩夢。爸爸回憶,自己在情急之下罵過孩子,打過孩子,直到有一天,從孩子的眼神中讀到“夾雜著絕望的憤怒”,爸爸停止了打罵,但父子關系也滑入了冰點。

        2.家庭的代際傳承與不當的教養方式。

        小C的爸爸回憶,自己也是從小被爸爸“打大”的孩子。小時候不聽話,被爸爸打到“逃出”家門,在野外露宿,第二天渾身都是被蚊蟲叮咬的包塊,這些經歷并未讓自己仇恨父母,自己也通過學習改變了命運,而今天回憶這一切,也知曉父母的一片苦心,對父母也是感恩孝順,當然也認同甚至自然傳承了這樣的教養方式。殊不知,社會在發展,如今孩子的物質需求完全能被滿足,他們對精神的需求也是不能同日而語,“黃荊棍下出好人”的教養信條已然不再適用于眼下的孩子。他們需要尊重、信任、合作、而不是斥責、威脅、控制。

        3.情緒情感不被看見。

        小C曾經因為學業的壓力出現厭學的情緒,向媽媽講述關于沒有緣由的被免去數學課代表一事。媽媽和眾多家長一樣,慣性的維護老師的威性,急迫的想為老師找理由,試圖說服孩子理解老師,道理似乎都講通了,但沒有很好的共情孩子。后來小C出現一些諸如頭疼,胃疼等軀體癥狀,并以此為由不去上學,媽媽一邊要回應爸爸遠程的詢問和催促,一邊要應對學校老師的復學要求,情急之下逼迫孩子上學,要求不去上學就到醫院檢查,很快母子的對決陷入了對立。媽媽對于孩子內心的不安、委屈、無助“無暇顧及”,只想求證孩子癥狀的真偽,一心想糾正孩子的行為,孩子的情緒和內心感受不被看見,不被接納,不被尊重,導致親子關系破壞。

        4.用拒學和游戲很父母對抗。

        小C將房門關上,逃到了游戲的世界。在這里是安全的,游戲可以讓他感受到安全,不被批判,不被指責,只要行動就會有正向的反饋,失敗了沒有關系,只需要重新再來。游戲中不斷有新的挑戰,也不斷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大腦屏蔽那些痛苦的事情,這里真可謂是“情緒的安全島”。當然,這樣的行為是不被接納的,所以小C再來一個“防護墻”,關上房門,拒絕交流,讓自己退行在自己的世界。小C的內心或許有一份快感:你們當初讓我那么難受,現在我也“快意恩仇”一回。

        幸運的是,小C的家長敢于面對自身的問題,他們走進咨詢室,走進父母課堂,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情感和認知,發現孩子行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他們積極改變,學習科學的養育方式,去看見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恢復與孩子的親子關系。小C慢慢感受到父母的關愛,恢復自信,決定復學。

        二、其次我們探尋一下孩子復學暫停的原因。

        小C面對小升初開始謀劃復學,主動提出報培訓班補六年級課程和提前學習初一部分課程。他當時卯足了勁想沖刺對口初中的最好的班。小升初搖號填寫志愿時,小C選擇了三個志愿,他被第二志愿錄取了,當時孩子也挺難過的。小C的父母等他情緒平復后也給他分析了第二志愿學校的優點和各種優勢,小C最終接受了搖到的學校。9月疫情,小C在家里參加學校的網課都很認真,每天也都按時完成并提交作業。正式入學之后參加了分班考試,小C未能如愿分到最好的班。第二天小C出現肚子疼的軀體反應拒絕上學。父母面對小C的狀態很平靜,沒有強迫他去學校,爸爸主動聯系到了班主任說明情況,同時和孩子交流,充分共情孩子對自己的分班考試不滿意的情緒,小C又鼓足勇氣去了幾天學校。后面小C表示自己愿意學習,但就是不想去學校,還主動提出想來我這里咨詢。那么,小C復學暫停的原因是什么呢?

        1.無法快速適應學校的學習節奏和社交環境。

        小C在家休學近一年的時間,對于集體生活,以及學校快節奏的學習要求暫時不能適應。在學習中,小C對自己有一些“不合理的期待”,比如:我必須是最厲害的,我一定要在最好的班,我不允許自己犯低級錯誤等等。小C在學校不能得到內心急切想要的“正反饋”,“價值感”,從而想退行回家,因為只要不面對這個群體和環境,他就不會有這種“求而不得”的痛苦。

        同時復學總會招來老師、同學的關注,變化的社交環境和異樣的眼光導致孩子恐懼社交、害怕被關注,擔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容易變得更加緊張,也會加劇小C退縮的想法。

        2.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

        回顧小C的成長歷程,父母曾經一度過度關注成績,和一些“雞娃”媽媽盲目“內卷”,包辦了學習之外的一切事情,密不透風的愛讓孩子耐挫力很差,不敢面對困難。

        當小C復學后,自己又一次面臨著成績不如意,考試焦慮等問題,之前消極的思維程序就會運行,癥狀發作,反反復復解決不了,只想逃避。

        三、再次我們來思考一下孩子復學反反復復,家長該如何處理?

        1.家長做好長期戰斗的心理準備,接納現狀。

        記得在咨詢室,小C的父母給孩子表達,對于出現的任何情況都全然接納,愿意陪伴孩子度過這個艱難時期,這無疑是給了小C很大的支持。他們一起制定了陪伴計劃,接受咨詢,完善溝通,補足心理營養。對于小C的反復,父母絕不暴怒、斥責孩子,他們深知一旦家長用之前錯誤的舊有模式對待孩子,他好不容易積攢的重振旗鼓的信心和勇氣瞬間就消散了。

        允許孩子有反復,讓孩子知道復學失敗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家長穩定的陪伴是孩子鼓起勇氣的基礎。

        2.搞清楚原因并和老師充分溝通,達成共識。

        小C雖然復學暫停,但還是堅持自學,還參與學校考試,對于自己的數學成績要求很高,哪怕數學考到班級最好,對于那些所犯的“低級錯誤”仍然耿耿于懷。小C看上去是跟自己較上勁了,或許還有那些關于數學的過往還沒有放下。

        對此,小C的父母要和老師充分溝通,達成共識。不隱瞞孩子的真實情況,讓學校了解孩子的真實狀況和休學原因,爭取學校能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給孩子更長的調整時間。不要給孩子定太高的要求,讓他慢慢適應學習環境。

        3.讓孩子知道真實情況,引導孩子做負責任的選擇。

        當下,小C的父母就面臨一個難題:小C提出要在校外一對一,不去學校上學。

        小C的父母對于所有學科一對一學習方式不能接受,一方面是超出了家庭的經濟承受范圍,其次是想再推動孩子回到群體中,不能失去社會功能。

        所以,小C父母需要和孩子直言家庭的收支情況,以及表達學校教育的功能及意義。和孩子一起將焦點轉移到面對回到學校學習的困難,排查有哪些阻抗,通過家庭會議共同來頭腦風暴應對的策略,讓小C來最后確定可以采納的辦法。在過程中父母是陪伴者,支持者的狀態,不是評判者,權威者的姿態,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克服困難的能力,他需要從這樣的困境中走出來,才能學會戰勝困難的能力。

        最終,小C的父母接納了孩子的現狀,而回家的小C并沒放棄學習,經常和爸爸探討難題,完成考試后還很期待老師的反饋。小C要突破的是“放過自己,不追求完美”,與過去、與父母、與自己和解,讓自己“放松”下來。

        小C的父母也在繼續學習改變過往不當的教育方式,繼續帶領孩子走進咨詢室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增加彼此的了解和溝通。

        將成長的阻抗當做成長的資源,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對現實,定能超越現實。

        責任編輯:楊雪嬌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權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川網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站(非新聞類)刊發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本網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版權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西县| 新沂市| 越西县| 防城港市| 马边| 嵩明县| 凭祥市| 韶关市| 七台河市| 垦利县| 新兴县| 上犹县| 蒲江县| 鲁山县| 元谋县| 垣曲县| 宜丰县| 拉萨市| 周至县| 通辽市| 上饶市| 武城县| 稻城县| 凯里市| 囊谦县| 科尔| 天水市| 桐城市| 闽侯县| 南昌县| 东辽县| 乌拉特后旗| 襄垣县| 板桥市| 白银市| 漳浦县| 乐亭县| 凌云县| 安远县| 曲靖市| 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