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歷過劍拔弩張、參與過握手言和、見證過冰釋前嫌;不為盛世美景,只為窺見微風徐來、早春花開。他就是眉山市東坡區張成調解工作室負責人張成,從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14年、人民調解工作2年。為傳承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深植“法為上、和為貴、調為先”的理念,得益于眉山市政府出臺的《關于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化解若干政策》,張成于2020年申報成立東坡區張成調解工作室。10名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退休政法干警組成調解團隊,義務為群眾提供優質的法律咨詢和矛盾糾紛化解工作。
在他的帶領下,張成調解工作室傾情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融法理于情理之中,緩和對抗情緒、修復社會關系、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糾紛,先后參與調解矛盾糾紛200余件,是東坡區“做得好、信得過、叫得響”的個人調解工作室品牌,2021年被四川省司法廳、四川省人民調解協會命名為四川省“金牌調解工作室”。
寓情于理,守護家庭和諧
“張老師,感謝你的調解,要不是您,這件案件真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才了結…”2022年2月24日,當事人雙方夏某某與劉某某達成離婚協議,一場涉及雙方父母的婚姻家庭糾紛在張成調解工作室成功化解。
2004年4月13日,夏某(男)與劉某(女)在眉山市東坡區民政局登記結婚,婚后雙方感情一直不好,婚內生育一子。所在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參與夏某(男)與劉某(女)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多次,均以失敗而告終。雙方爭執的焦點在于兒子隨父母哪方生活、婚內財產如何分割等癥結。為此,雙方的父母大打出手,當地公安派出所出警多次。
2022年2月24日,夏某在張成調解工作室申請調解。
“離婚是一件大事。特別是一個已經40多歲的中年婦女,既然走到非離不可的地步,那就盡量化解兩家矛盾,不讓曾經的家人變仇人。”張成對夏某說。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人民調解的基本方法。受理后那段時間,張成把腳底板都快磨平了,早上跑男方家開導,晚上找女方父母嘮家?!?0多天時間,他早晚沒有按時吃過一頓飯,餓了泡一碗方便面應付,晚上總是很晚才回家。靠著這股韌勁,他運用“背靠背”調解法,終于勸說男女雙方及其父母放下分歧,最終在調解工作室達成調解協議并通過司法確認,將這場拖了10余年婚姻家庭糾紛劃上句號。
“面對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我們要善于觀察、分析,準確的找到雙方之間存在的矛盾癥結,用誠心感化當事人,輔之法律法規進行勸導約束,才能有的放矢地開展調解工作?!苯Y案后張成總結說。
近年來,張成總歸納結出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5法:依法疏導法、把握重點法、換位思考法、背靠背法、情感感受法。根據每一件案件的不同情況,張成會隨時調整調解方法,將調解“五法”運用得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截止目前,張成已成功調解35件婚姻家庭糾紛,其中防止個人極端案事件6件。
對癥下藥,化干戈為玉帛
張成熱情、善良、無私奉獻,心中始終裝有群眾,事事以群眾為先。在他的眼里,群眾的利益無小事。目前,我國已經逐漸步入老年化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如果老人老無所養、病無所醫,必將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2022年3月21日,年老體弱寧某老人前往東坡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申請法律援助,申請調解其與4個子女的贍養糾紛及其在養老院居住和醫療費用事宜,張成受理了該案。
經了解,寧某膝下共有4個子女,分別為1個大女兒和3個兒子。因贍養糾紛,4個子女與父親鬧得不可開交,2021年6月25日經東坡區某某村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并達成調解協議,但其大女兒和二兒子事后并未按協議履行義務。寧某現因原住所要經常上下樓導致行動不便,要求前往養老院居住,費用由4個子女承擔,但其子女不同意。
2022年3月29日,社區干部帶領寧某和其4個兒女來到調解工作室現場調解。張成細心觀察寧明某及子女的情緒變化,及時調整調解策略,打好“家音家情”感情牌;積極向當事人子女宣傳相關法律知識,指明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無論父母是否有財產,子女都必須對父母盡其贍養義務;贍養父母是兒女應盡的義務,拒不贍養老人將承擔法律責任;列舉孝老愛親的典型案列,引導他們向榜樣學習,樹立尊老敬老愛老的思想,主動積極承擔贍養老人義務。
最后在張成和調解員李坤航的耐心勸說下,寧某的大女兒和二兒子認識到了錯誤,表示愿意一起承擔父親贍養義務,并遵從父親寧某意愿,寧某與其子女達成了贍養協議,并在區人民法院對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
望著寧某一家人高高興興地離開調解室,張成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換位思考,維護民工權益
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部分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的經營困難和生存壓力,因經營虧損導致無以為繼而停產、倒閉、破產,由此出現用人單位拖薪、欠薪現象較為普遍。
2022年1月,張成受理了東坡區法院調解中心委托的東坡區白馬鎮人楊某勞資糾紛。
經張成與楊某促膝交談了解到,某公司拖欠其2021年1月起至今在該公司從事廚師工作的工資24300元。該公司表面雖然承諾按期一定支付,可到期后一直拖延不付,楊某無奈之下被迫維權。
調解中,張成圍繞本案的基本事實和爭議焦點,注重政策性、原則性、情理性相結合,及時向公司負責人釋法明理,與當事人溝通并解釋清楚《民法典》等相關規定。他一次次撥通公司負責人的電話,從珍惜公司信譽做合法商人入手,論理說法、分析利弊,要求用人單位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勞資糾紛,希望公司多為職工考慮,這樣的企業才能建立信譽并得到發展。通過10多次電話溝通和面對面調解,最終雙方在張成主持調解下達成調解協議:某公司一次性支付楊某工資24300元,楊某放棄其他訴求。
“只有用心做事、真心待人,才能維護當事人的正當權益!”張成說。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張成心系群眾,為群眾解開心結,受到群眾的高度贊譽,工作室收到了群眾真情贈送的錦旗多面。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張成作為東坡區基層法律服務協會會長,還積極帶領團隊積極踐行社會公益,累計為弱勢群體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8件,為受援人挽回經濟損失580余萬元。目前,在調解工作室品牌效應的帶動下,東坡區已建成的5家個人調解工作室全部入駐東坡區法院調解中心。據悉,2021年10月至今,東坡法院分流案件4462件,社會調解組織搶單受理糾紛2497件,成功調解2194件。
正是因為有了這群調解人,人民調解已成東坡區非訴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他們根植于基層、直面群眾、熟悉社情民意,全區80%以上矛盾糾紛通過前端非訴方式化解。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紛紛化解,為老百姓解決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搭建了政府和群眾的“連心橋”,勾畫了參與社會治理的“同心圓”。
(祝鴻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