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網(wǎng)
        法治文化研究會

        從道德經(jīng)中領悟家庭教育之“道”

        來源:眉山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作者:譚尹秋 發(fā)布時間:2025-05-22 19:15:59

        為人父母,我們都想能夠把孩子養(yǎng)得完美,養(yǎng)成‘別人家的孩子’,這樣既成全了孩子,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成全了自己。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實現(xiàn)這一目標呢?作為一個研究心理學多年的學者,我的答案是沒有;作為一個從事心理發(fā)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我的答案依然是沒有;作為一個母親,我的答案更是沒有。這聽起來好像有點沮喪,仿佛一切養(yǎng)育孩子的工作都失去了意義。

        然而,盡管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依然可以把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當做一種修行,在這一過程中識“道”,尊“道”,行“道”,終致得到,讓親子雙方都趨于完美。那么養(yǎng)育孩子的“道”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結(jié)合千百年來被華夏兒女奉為經(jīng)典的《道德經(jīng)》來對它進行闡述。我們剛剛提到,沒有完美的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知道的第一條“道”便是:知足常足。

        老子在闡述這一觀點的時候,原本想要表達的是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只有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獲得長久的快樂與富足。養(yǎng)育孩子同樣如此。

        曾經(jīng)有一個在我這里做咨詢的孩子告訴我說“我考了80分,我媽媽會問我為什么沒有考90分,當我非常努力終于考到90分了,我媽媽卻問我為什么沒有考95分甚至一百分?!薄懊看巫鐾陮W校里的作業(yè),我媽媽就會給我布置其他作業(yè),讓我覺得寫作業(yè)是一件永無止境的事情,所以我干脆就慢悠悠的做,反正就算我快速地把這個作業(yè)做完了,還會有下一個等著我?!闭f這些話的時候,孩子眼里閃現(xiàn)出的盡是無力甚至是無望。作為父母要謹記,每一個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尤其是父母的認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表現(xiàn)永遠不知滿足,當孩子發(fā)現(xiàn)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想要的認可與贊賞,那么他便會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感,從而放棄努力。這也是部分孩子產(chǎn)生厭學,逃學,學習拖沓的原因之一。在這里我還要對習得性無助進行一個解釋。心理學家將一只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籠子外連接一個開關,心理學家可以通過控制開關來給籠子里的狗進行電擊。我們知道,誰都不喜歡被電擊的感覺,狗也不例外,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狗都會在被電擊的時候嘗試沖出籠子,但是籠子是被鎖住的,所以狗沒有辦法逃出去,多次嘗試以后,它就放棄掙扎了。再后來心理學家將籠子外的鎖解開,這時候狗在遭受電擊的時候卻完全沒有要逃出去的欲望,盡管此刻它只要輕輕一推就可以逃離這種身體上的折磨。

        總結(jié)這個心理學實驗的過程和結(jié)論,大家就能對習得性無助給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有一個大概的感知。一開始,孩子都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通過努力實現(xiàn)好的目標,避免壞的結(jié)果,但是在父母的不知足的影響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xiàn)自己想要的目標,于是乎便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再往后,盡管環(huán)境變了,目標變得可實現(xiàn)了,他依然會放棄努力。家長們可能對接下來要說明的例子并不陌生。一個小朋友,小學一二年級成績都不錯,從三四年級開始,成績越來越糟糕,父母沒有給與支持,調(diào)整學習目標,而是一味的指責和批評,漸漸的,到了初中,孩子的成績更是一路下滑,最后沒辦法,只能讀職業(yè)中學,盡管這時學習要求下降,但孩子的學習能力已經(jīng)喪失,再低的目標對他來說也是無法實現(xiàn)的。所以家長也好,教師也罷對孩子的不知足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進而又讓他們產(chǎn)生無力感甚至絕望感,從而把他們推向了負面情緒和問題行為的深淵。因此,養(yǎng)育孩子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優(yōu)點的眼光,學會用辯證統(tǒng)一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優(yōu)點和缺點,對優(yōu)點不吝嗇你的贊美,對缺點,你只需給與支持,提供榜樣,然后就是給他時間。如果你看孩子時,眼睛里閃著光,那孩子看這個世界時眼里才會有光。

        養(yǎng)育孩子的第二條“道”:生而弗有,為而弗恃。

        老子用這句話是要闡述這樣的觀點:天地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有,竭盡所能滋養(yǎng)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為這樣,天地才能恒久存在,世間萬物才會仰賴于它。我時常聽到父母說“我生你,養(yǎng)你,你就應該聽我的!”,有的父母總有這樣的觀念: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的表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己的能力的體現(xiàn)。所以當孩子考上重點大學,這樣的父母更多的是覺得自己臉上有光,而非真誠地為孩子感到高興;反過來,如果孩子成績遭遇滑鐵盧,父母就會覺得給自己丟了臉,而非真正地替孩子感到難過,他們不但不給與孩子必要的情感支持,反而是因為自己失了臉面而責怪孩子。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強迫孩子去完成他們曾經(jīng)未能完成的夙愿。比如,有的家長自己喜歡彈鋼琴,但是小時候沒條件學,所以當為人父母后就逼著自己的孩子去學,盡管孩子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鋼琴的任何興趣和天賦。在這些父母的內(nèi)心深處,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他們的一部分。作為父母一部分的孩子,自然是要在父母們權(quán)威意志的驅(qū)使下被逼著,趕著去替他們完成夙愿的。父母秉承著這樣的育兒觀念和孩子相處,自然就違背育兒之“道”,逐漸和孩子漸行漸遠,甚至于到最后形同陌路。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永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便是這樣,為人父母,我們盡到生養(yǎng)之責,在孩子從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盡己所能提供陽光,水分和空氣,支持他們的成長。理解并遵從“生而弗有,為而弗恃”的育兒之“道”,父母和孩子之間便能形成緊密的聯(lián)結(jié),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愛不是父母要來的,而是孩子在被父母當成獨立個體對待并得到支持和滋養(yǎng)的過程中自然而生的。

        養(yǎng)育孩子的第三條“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總是遵循萬物的本性和規(guī)律不打擾,不妄為,用不言的方式教化眾人。這句話用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便是要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德行,父母的言傳莫過于身教。

        那么,如何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呢?在這里我想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這一概念來進行闡述。馬斯洛認為,每個人的行動都是由內(nèi)在的需要所驅(qū)動的,人的需要主要分為五個層次,它們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他認為,低層次需要滿足以后,人才會盡力去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也就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滿足是要以愛和尊重為前提的。他同時也指出每個人都是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的,只是由于

        物質(zhì)以及精神環(huán)境的不同,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夠自我實現(xiàn)罷了。那什么是自我實現(xiàn)呢?結(jié)合給出的解釋,我的理解可以簡單地描述成“一個人能夠成為他能成為的最好的樣子?!薄八艹蔀榈摹边@個限定詞就說明每個人最好的樣子是不一樣的,孩子也不例外。部分父母總覺得孩子最好的樣子就是考上北大清華,考上重點大學的樣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孩子就像是上天給每一個父母分發(fā)的禮物盒里裝的一粒種子,大小不一,顏色各異,品種不同。父母們分到什么樣的種子全憑運氣,但是最終養(yǎng)成什么樣子全看功力。而父母的功力就體現(xiàn)在尊重這粒種子的天性,給他們提供生長必須的養(yǎng)分,愛他們,尊重他們,最終他們自會奮力長成自己能夠長成的最好的樣子。有的樹雖然不高,但枝繁葉茂,也能給路過的行人遮風擋雨;有的樹盡管枝葉稀少,但卻高聳入云,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誰能說那一棵樹的樣子更好呢?世間萬物又何嘗不是因為千姿百態(tài)才變得有趣而可愛呢?

        言傳身教已經(jīng)被很多教育學家一再強調(diào),但在道德經(jīng)里看到“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時,給我的震撼卻是言傳身教這四個字無法企及的。這句話讓我眼前自動 浮現(xiàn)出一個畫面:一位慈祥堅韌的母親,默默地為孩子付出一切,卻總是少言寡 語。但在這少言寡語的背后卻是孩子對母愛的切身感受,這樣的感受之深,亦是 無法言語,卻能促使他們用行動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就成全了母親最大的心愿。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體現(xiàn)的何嘗不是這樣一種無聲卻深刻的愛?而正是這樣的愛終成就了最有力的教育,這也是“大音希聲”的最好例證。因此,教育孩子,請杜絕一味的言說。有一次,我去社區(qū)給一對父母做思想工作,他們的兒子讀初中,因上網(wǎng)成癮甚至會跟父母大打出手,他們這才不得已找到社區(qū),尋求幫助。父親說:“我經(jīng)常跟他說,讓他把手機放下,出去跑步,出去運動,他就是不聽?!蔽蚁?,這樣的話不管說多少遍,他的兒子是斷不會聽的,最后卻變成了煩人的嘮叨。原因就在于如果父母沒有運動的習慣,沒有陪伴他運動的打算,孩子又怎么會一個人出去運動呢?還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寫作業(yè),看書,自己卻在旁邊刷抖音,打游戲,試想,孩子又如何會滿足父母的要求,去看書寫作業(yè)呢?所以我想對父母們說:如果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子,你首先就要努力變成那個樣子。孩子會青出于藍,而你努力的樣子就是他最好的參照,讓他找到人生這條航道的坐標。

        養(yǎng)育孩子的第四條“道”:用其光,復歸其明。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是:運用大道之光照亮外部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回過頭來照亮自己。它強調(diào)的是自省的重要性。我在給學生講“自我認識”這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總是強調(diào)同學們要有自省的能力,自省甚至是一個人成熟與否的標志。作為家長,也同樣要在秉持教育之“道”的同時不斷自省。它有三個作用,第一,減少為人父母的焦慮。第二則是不斷調(diào)整教育行為。第三,能給孩子提供榜樣示范,讓他們知道人都是會犯錯的,關鍵是要有反思錯誤,糾正錯誤的意識。為什么會減少為人父母的焦慮呢?有的父母總想把一切好的給與孩子,總想做一個完美的父母,但事實上,這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二字的,完美本身就不具備美。如果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成為“完美父母”的目標,那么父母就沒辦法實現(xiàn),進而產(chǎn)生很多的焦慮與緊張。相反,如果認識到為人父母也有犯錯的時候,所以要在允許自己犯錯的同時,不斷反思自省,并能有意識地調(diào)整教育行為,這便是極好的父母。同時,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也能讓孩子知道犯錯并不可怕,主動承認錯誤是勇敢的表現(xiàn),而認真反思則是成長的前提。所以,要謹記,父母也是凡人,也有犯錯的時候,而如果能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用其光,復歸其明”,父母和孩子便都能獲得成長,兩全其美。

        養(yǎng)育孩子的第五條“道”也是終極之“道”:以無私成其私。

        這句話原句是“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是說圣人總是謙讓不正,遇到危險首當其沖卻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最終以無私,成就了自己的事業(yè)與名望。父母教育孩子總有自己的私心,而這一私心便是孩子成龍成鳳,繼而光耀門楣。但如果在這種私心的牽引下去教育孩子,結(jié)果往往適得其反。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很多父母為孩子付出很多,花費大量的金錢,最終卻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而有的父母好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看起來很佛系,孩子卻能自在生長,成為了最好的自

        己。如何理解這兩種現(xiàn)象呢?佛系的家長看起來佛系,但是內(nèi)心對孩子確實無私的愛,他們不違背孩子的意愿,不將自己的目標強加在他們身上,而是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與支持與關愛,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反而能夠聽從自己內(nèi)在的聲音,向上向善,發(fā)展不受束縛,最終越來越好。這也給父母帶來了“善于教養(yǎng)”的好名聲,成全了父母原本并沒有的私心。

        相較之下,那些看似“矜矜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父母,他們對孩子的付出受到自己私心的支配。父母有了私心,便會希望孩子滿足自己設定的目標,一旦孩子未滿足這些目標,這些父母便會生出煩惱,生出厭棄,生出責備,從而打擊孩子的信心,阻礙孩子發(fā)展的同時,也嚴重破壞了親子關系,破壞了親子之間最純粹的情感牽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請放下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子的私心,在愛的基礎上理解和尊重他們,他們終會用自己的成長反過來成全你不曾有過的私心。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在成長,父母也在變化,父母子女互相成全,雙向奔赴。最終,家便具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基礎和更豐富的意義。


        責任編輯:劉華

        新聞總署國登2012-F00075847號· 知識產(chǎn)權(quán)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連續(xù)出版物刊號 川KXO1-093 ·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許可證 川B2-20191090 ·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 川網(wǎng)文【2019】5415-440號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 川字第00217號

        出版物許可證 新出發(fā)字第510105010299號 · 川文旅審函【2019】886號 · 川新廣審批準字【2017】335號 · 川法學文研批字【2015】012號 · 川法文批字【2019】009號 · 川新廣批函字【2016】30號

        國家商標局受理第23862702號 · 網(wǎng)絡安全資格認證第23955號 · 省法治文化研究會融媒體中心負責技術(shù)、維護和管理

        蜀ICP備18021130號-2 川公網(wǎng)安備 51010402001487號

        本網(wǎng)站(非新聞類)刊發(fā)信息不代表主辦單位和本網(wǎng)之觀點,如有異議請聯(lián)系本網(wǎng)刪改·法律顧問:省法治文化研究會專家委(何艷律師)

        四川省法治文化研究會 四 川 法 制 網(wǎng)版權(quán)所 有 ,未 經(jīng) 書 面 授 權(quán)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cszw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電腦版 | 移動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吉县| 错那县| 江源县| 彭阳县| 宝兴县| 大城县| 浦城县| 绵竹市| 呼和浩特市| 安陆市| 蒙自县| 清涧县| 汾西县| 伊宁县| 舟曲县| 洛扎县| 望谟县| 桐柏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汨罗市| 杭锦后旗| 通辽市| 昌江| 玉山县| 土默特右旗| 广平县| 瓮安县| 公安县| 佛教| 尉氏县| 鄯善县| 海盐县| 宾川县| 积石山| 砀山县| 营山县| 安多县| 旬邑县| 玛曲县| 桑日县| 琼海市|